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尔滨学生陪读调查:陪读普遍 三大原因透露无奈
2010-04-18 07:43:5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肖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8日讯 这是当今社会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家长“陪读”。为了应对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为了让孩子成材,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开始陪读,直到小学陪、中学陪,甚至上了大学还要陪……从中年父辈到白发祖辈,从下岗工人到硕士博士……越来越多的家长汇入滚滚陪读洪流中。全民“投身”教育,已成为一道独特而无奈的社会风景。

  将“陪读”进行到底?

  一周六下午,南岗区某文化学校小升初补习课堂。一间教室前面坐着学生,后面还坐着十几个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在认真听讲。记者了解后得知,这些成年人都是孩子的家长,是花了孩子听课费1/3左右的价格,在课堂上“陪读”。

  “学生前面听,家长后面记”,“学生一教室,家长一走廊”,“孩子苦读,家长陪读”……如今,这种现象随时在我们身边上演。

  记者调查

  家长陪读

  比比皆是

  时间:4月10日(星期六) 10:30~12:30

  地点:南岗区布谷鸟外语文化学校

  记者看到,学校附近停着5辆等候孩子的轿车,门口聚集着10多位等候的家长。在1号教室的英语课堂上,有家长在陪读。据了解,该校允许家长进课堂陪读,但要收费。语文、数学,孩子每堂课学费31元,家长的陪读费为10元;英语,孩子每堂课学费41元,家长的陪读费为15元。据了解,在每个班,陪读的家长都能有十多位。

  时间:4月10日(星期六) 18:30~21:50

  地点:香坊区爱尔英语文化学校

  记者看到,临近上课时间,行色匆匆的家长领着孩子一溜小跑地赶到,不少私家车也相继驶至,学校附近的停车位“一位难求”。18:40,学生在进行课前考试。家长则抱着孩子的衣服在旁边监督。18:50开始上课后,多名家长侧耳细听教室内的声音,并通过教室门缝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18:50至21:15,有30余名家长在隔壁的家长休息室中等候孩子下课。21:15至21:45,8名孩子挨留,8名家长陪伴。

  时间:4月11日(星期日) 7:50~9:50

  地点:动力区某物理化学补习学校

  教室门口,十几名家长陪伴等候上化学课的孩子。

  时间:4月11日(星期日) 13:00~15:00

  地点:省政府附近某文化补习学校

  3号教室里,一个初二的数学小班正在上课。8个孩子上课,后面有9个家长在记笔记。原来,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正在双双陪读。

  时间:4月11日(星期日) 15:30~17:30

  地点:香坊区戴老师文化补习学校

  教室里正在上物理课。在二楼的家长休息室,多媒体音频、视频正在播放。家长可以看到教学内容,21名家长在陪读,11名家长在记笔记、抄卷子。

  ……

  陪读类型

  四种类型各有不同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陪读家长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专职陪读型

  大学学财会的刘畅是某企业的会计,工作时间要求严格,且节假日有时还要加班。她有一个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2006年夏天她辞去了工作,成了“专职全陪型”的妈妈。

  刘畅说,她也是个有理想的人,也曾想干一番事业,以前从未想过要当专职陪读。可孩子上小学后,每天四点十分放学,自己还没下班不能接;周二半天,自己不能请假看护。老公是某大型企业中层干部,收入不错,可就是特忙,孩子从来指望不上他。因为孩子的事,刘畅隔三差五中间脱岗或早退,老板很是不高兴。经和爱人商量,决定辞职专门照顾孩子。从此,接送孩子上下学、给孩子送午饭、为孩子整理学习资料、陪孩子写作业、陪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从此远离了单位、远离了朋友、甚至远离了社会。记者询问她的感受时,她淡淡地说,一家就一个孩子,这不都是为了孩子嘛。据刘畅介绍,孩子所在班级还有一个同学的妈妈也是专职陪读。

  刘畅的感言:这也是没办法。自己的孩子自己管,无论从学习上还是时间上,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经济上,都合算。

  ———并肩战斗型

  记者透过补习班教室的门玻璃看到坐在后排的李女士时,她正像学生一样边认真听讲边工工整整地记笔记。李女士是大学老师,博士学位,事业上小有成绩。可从去年起,她的危机感越来越强。她说:“我的同事、朋友的孩子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出了国,我怎么甘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呢!所以,我决定把自己的工作缓一缓,把精力尽量放到孩子身上,确保孩子高中考上省重点。”

  其实,李女士的儿子很优秀,在萧红中学的班里经常名列前茅。可是李女士说;“我们的目标是重点高中的尖子班,所以丝毫不能懈怠。”按李女士的话说:“我的陪读有‘三同’,即同听课、同做题、同奋斗。”记者看了李女士的笔记,真可谓“煞费苦心”,不仅用黑、红、蓝各色笔记录下讲课的重点、难点和拓展的知识点,还细心地记下了孩子的课堂表现。比如在一道题的旁边,李女士这样批注:“注意,掌握不扎实,此题重做!”

  李女士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孩子的精力有限,做家长的可以在一些基础性、总结性的知识方面给予帮助,如辅导资料的选择和先期消化、提取精华等,让孩子把有限的时间节省出来。好家长要为孩子分忧,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减负,和孩子一起奋斗,打出家庭奋斗的组合拳。

  ———监督看管型

  和李女士相比,记者在道外区某补习班看到的王奶奶的陪读显得有些被动和无奈。老人说:“孙子刚上初一,淘气、顽皮,成绩不好,老师请了好几次家长了。他妈说了,学校讲课看不见他啥样,这课外班可一定得看紧了。这不,今天他妈没时间,让我来打个替补。他妈事先交代了,我的任务是看着他课堂别溜号、守纪律。还有,把老师留啥作业记下来。这孩子,总和我们‘打埋伏’,作业总少记。唉!”

  这时,英语课上课了,白发苍苍的王奶奶和其他一些家长一起坐在教室的后面忠实地履行着职责。

  王奶奶的肺腑之言:这孩子不听话,就得死看死守。要不是他爸、妈看得紧,早不知道成啥样了。今年开始,我们家轮流陪他上课。别说,还真有点儿进步。

  ———后勤给养型

  在香坊区一个艺术班里,“混”在女性陪读团中的林先生格外显眼。他告诉记者:“专业课虽然我不懂,但来陪读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双休日孩子要上文化课,再加上声乐课、形体课等,一天得好几个小时,太辛苦了。陪读至少可以给她鼓鼓劲儿、递瓶水。现在孩子竞争激烈,学习很累,当家长的就得付出。为了接送孩子方便,林先生刚买了私家车。林先生给记者展示了他的专业“送子车”,里面的装备可谓齐全———松木的折叠餐桌、车载冷暖箱、加热水壶。

  下课了,林先生的女儿迅速钻进车里,打开饭盒,吃妈妈做好的饭。林先生则打火、挂挡,以最快速度拉着孩子赶往下一个补习班。

  林先生的观点:宁可大人累点,也不能让孩子遭罪。

  原因

  三大原因透露无奈

  是什么催生了现代孟母,催生了陪读大军?据记者了解,主要有三个原因:

  竞争激烈家长不敢懈怠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认为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超前学习、领跑同龄人便成了家长的奋斗目标。家长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抢占先机,陪读也就成为了家长主动的选择。一位教育专家说,陪读是目前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的一个表现。陪读的家长目的十分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达到某个短期目标(考入较好的高一级别学校),并最终为孩子将来的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就业市场对求职者学历的要求,也使家长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和教育的重要性。竞争这一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实在难以把陪读家长从中“解救”出来。

  学校教育的缺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以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点,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课堂,校外补习则是吃小灶,是少数尖子生的加油站。而现在,补习班成为大多数孩子不得不光顾的场所。大多家长反映,有些知识孩子在学校难以学到。

  林女士一直是课外补习的反对者。可上学期刚开学的月考,儿子数学只打了58分。儿子说,班上的同学大都学过了,老师简单一讲大家都会,出的题人家拿起笔就做,我从未学过当然吃亏。眼看儿子落后,无奈中林女士也只好屈服。另一位家长说,现在的状况就是本末倒置、恶性循环,孩子在课外班提前学,老师在学校轻描淡写讲。甚至有的老师课内不讲,自己开班留到课外班讲。受害的是孩子,也催生了无奈的家长陪读。

  为孩子牺牲的传统观念作祟

  我国的传统观念和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让父母肯于为孩子奉献一切。家长们不敢对孩子放任自流,也不敢用孩子的前程做实验。现在的孩子家长多半属于中年一代,因各种原因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牺牲自我”成就孩子的学业。条件好的家庭如此,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为了陪读也甘愿做出巨大牺牲。“四十之前比自己,四十之后比孩子”,“前人强不如后人强”等观念已在家长中广受认可。传统观念成为支撑家长奉献、陪读的精神支柱。我们不想被“陪读”

  尽管家长为陪读找出了一个个充分理由,但孩子似乎并不领情。记者所了解到的孩子心声,可能让许多家长大跌眼镜。

  复华小学的卓然说,妈妈每堂课都旁听,我好紧张。我最怕老师念成绩,我知道妈妈的眼睛盯着我,考得不好时可紧张了,都不敢回头。

  秋实中学的小雨说,我最烦我妈陪读了。她坐在后面让我没有一丁点喘息之机。课间还检查我的笔记,这是对我的不信任,让我在同学面前没面子。

  第九中学的小文说,我的爸爸很负责,帮我整理笔记、背题。我的成绩也不错,可同学却有点瞧不起我,说都是因为我有个好爸爸。这话,挺伤我自尊的。

  一个名叫“温婉小辣椒”的孩子,甚至在网上用大号的红色字留言:名为陪读,实为监视!

  对孩子的采访汇聚成一种声音:我们不欢迎陪读,您这种爱,我永远不懂。

  各家观点

  陪读效果

  负面居多

  不管孩子愿意与否,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陪读。陪读,究竟是负责任父母的正确选择,还是舍本逐末的不当行为?陪读,是教育的福音还是社会的倒退?有关人士各抒己见。

  陪读陪不出人才

  陪读扼杀孩子潜能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教师教育中心主任杨平说,在我们确定的教育目标中,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孩子。家长的陪伴对孩子的个性与能力会形成无形的遏制,会引发孩子的依赖心理,使孩子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难以处理多边的社会关系,甚至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从大学教育现实来看,很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后都不知道今后要干什么,因为连大学的专业都是家长选的。父母从幼儿园阶段开始陪,发展到小学陪、中学陪,甚至上了大学还要陪。父母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劳动,却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自古雄才多贫贱,纨绔子弟少伟男”。孩子的成长需要独立,需要磨练,而不是为他排除万难,铺平道路。希望家长深思。

  杨平认为,家长还要反思自己的定位,要防止过分关注孩子而形成的心理疾病。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大人的任务是工作。家长牺牲自我,不仅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也使自己处于高度注意、焦虑和紧张中,家长舍弃自己的事业和发展专职陪读学习,更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不负责任。而把孩子的成功与否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尺,一旦孩子达不到预期目标,势必造成家长自己心理失衡。尤其是全职陪读的家长,其做法更值得商榷。

  陪读会削弱学校教育功能

  要注重孩子心理感受

  哈三中心理教研室主任唐烨认为,陪读虽然可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而带给学生更多的则是负面影响。中学时代正是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时候,家长的“陪读”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家长陪读的出发点是要让孩子好,那么,这种付出就要得到孩子的认同和接受。否则,青春期孩子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的强制陪读,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重点高中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不用管,不需要家长的过多干涉。家长要不动声色地开展帮助,不能指手画脚甚至吼叫大骂,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唐烨提醒家长,陪读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谨防过度关注学业影响亲子关系。

  陪与不陪不能一概而论

  陪读要“因人而异”

  具有10年文化补习经验的戴老师文化补习学校校长戴丽娟说,文化补习其实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衡量和选择。对于自律性强、学习基础好的孩子,不用陪读,家长要做的就是当一个整理资料、粘粘卷子的秘书,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能力;对于学习处于中等,拽一拽就上、松一松就下的孩子,因其自制力不强,家长及时、恰当的陪读确实很有必要;对于一些根本不爱学习或在学习上极其吃力的孩子,家长即使陪读也没有多大效果。

责任编辑:连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