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3日讯 从2002年的冬奥会到2006年的冬奥会,再到2010年的冬奥会,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在冬奥会上连续三届出冠军,令体育界赞叹,令世人称奇。连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也于4月15日深夜莅临我市,第一次来到弟子的家乡,破例出席我市为冬奥冠军举行的表彰奖励大会。这位被称为“冰坛铁娘子”、“金牌教练”的主教练并不隐讳,她坦言自己的好奇:“全世界人口有60多亿,中国人口有13亿,冬奥冠军就那么几个。为什么七台河竟然出了三个?!”她说,假如七台河仅仅出了一个冬奥冠军,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也许不深,那么,接连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冬奥冠军,甚至连续三届地出现冬奥冠军,这个城市会让人记得牢牢的。她说,七台河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七台河对于体育界,特别是对于冬季体育竞技项目来说是福地。
今天的辉煌缘于王濛精神
当光环如此眩目,当荣耀接踵而至,我们自己也忍不住扪心自问:到底是什么,铸就了我市今天短道速滑事业的辉煌?在4月16日我市召开的冬奥会冠军王濛、孙琳琳表彰奖励大会上,市委书记杜吉明的一席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王濛精神就是不畏强手、敢争第一的奋勇争先精神。在本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王濛只身迎战三名加拿大选手,顶住了三次起跑的巨大压力,在三名对手的合力围追堵截中,毫无惧色、敢打敢拼,始终保持领先位置,以绝对优势夺得冠军,不仅实现了个人蝉联,还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三连冠。在女子1000米决赛中,面对强大的对手,王濛顶住严重感冒和周洋犯规的双重压力,以死拼第一、誓拿金牌的勇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赛后王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在诸多不利条件下夺冠的秘诀:“除了精神还是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不畏强手、敢争第一的奋勇争先精神。
王濛精神就是为国争光、热爱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始终是王濛参加比赛的最高目标。参赛前她曾深情地对记者说,“穿上中国队的队服,你的一切就都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代表着国家。”当有人问她这次冬奥会这么圆满,还想不想参加下届的时候她说,“这些年国家培养我花了很多钱,我要服从国家需要,只要国家需要我,我随时上阵。”感恩社会、回报家乡,是王濛始终不变的品质。她在这次冬奥会500米夺冠后,出人意料地叩谢祖国、叩谢恩师,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王濛成为冠军后,仍然不忘家乡,每次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好成绩,都会第一时间向家乡报喜;每到春节,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给家乡人民和教练、老师拜年;王濛和孙琳琳还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家乡,推介家乡。她们每次接受采访时,都坦诚地说“我是七台河人,是煤矿工人的子女”。这次冬奥会转播中,王濛、孙琳琳在看台上打出了七台河的条幅,杨扬不失时机地解说到“我和王濛、孙琳琳都是七台河培养出来的”,面向全世界宣传了七台河,这是我们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效果。王濛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发生地震后,当夜哭湿了枕巾,并三次向灾区捐款,展示了煤城儿女的无疆大爱。
王濛精神就是吃苦耐劳、立志成才的自强不息精神。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了解王濛的人都知道,她今天的辉煌是用汗水、泪水和心血铸成的。在市体校训练时,教练为了快速提高她的成绩,让她在最短时间内减掉20斤体重,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个不小的难题,但是王濛做到了。进入国家队后,王濛训练更加刻苦,一次在加拿大进行的两个月夏训中,王濛坚持“早七点到晚七点”魔鬼式训练,整天挥汗如雨,看到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和心疼。就在参加这次冬奥会的前一个月,王濛手部受伤,并得了严重感冒,但她坚持带伤带病高强度训练,保证了参赛时的最佳竞技状态。对队员训练超常严格的国家队主教练李琰也多次表示,王濛实力超群与她刻苦训练密不可分。正是王濛从10岁学滑冰开始,能吃常人吃不了的苦,能受常人受不了的累,才能攀上常人难以到达的世界巅峰。
王濛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乐于助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中华民族成就事业最宝贵的经验之一,也是王濛、孙琳琳这些世界冠军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在冬奥会之前,王濛就对媒体多次表示,她这次参赛最看重的就是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因为这块金牌最能代表集体的力量,也最具挑战性和突破性。比赛中,在刘秋宏因伤缺阵的不利形势下,王濛完全不考虑自己在队里的核心身份,一切从战术大局出发,与3名队友默契配合,顶住了韩国队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孙琳琳在受到韩国队员严重干扰的情况下,沉着应对、冷静处置、毫不放松,王濛、周洋奋起直追,正是这种集体力量的完美组合,中国队最终打破韩国在这个项目上16年的金牌垄断。王濛每次获得金牌时,都不忘感谢平时陪练的男队员,特别是多次感谢刘秋宏和其他队友。王濛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中,总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爱护其他队员,她每次见到七台河领导,都请他们帮助照顾孙琳琳、刘秋宏等运动员,从来不提自己的事。
王濛精神就是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竞技体育是最残酷的竞争,无论天赋多好的运动员,顽强拼搏都是必不可少的素质,王濛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次冬奥会参赛不久,王濛就患了重感冒,参赛期间又不能打针吃药,她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参加了后来的比赛。在1000米决赛中,王濛带病上阵,凭借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最终夺冠,到达终点后几乎直不起腰、说不出话,这种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比冠军本身更重要、比实物金牌更珍贵。
可见,王濛精神是我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市人民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王濛精神把七台河几代速滑人优秀品质和拼搏精神发挥光大;王濛精神是新时期七台河精神的集中体现。
明天的美好更离不开精神的力量
有了以王濛精神为代表的我市短道速滑团队精神和七台河精神,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有胆量、有魄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同样,我们弘扬以王濛精神为代表的我市短道速滑团队精神和七台河精神,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七台河、建设七台河的热情,激励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到跳跃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
4月14日至21日,由我市输送的冬奥冠军王濛、孙琳琳回到家乡七台河的几天时间里,人们为“王者”归来而欢呼着、为她们精神所鼓舞着。同样,家乡人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和真诚回报她们。
从迎接到接待一律予以贵宾礼遇,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一次性奖励王濛200万元,奖励孙琳琳50万元和价值25万元的134平方米住房一套,奖励启蒙教练员马庆忠12万元、赵小兵4万元,同时颁发已故教练员孟庆余贡献奖4万元,奖励范围之广、数额之巨均前所未有。另外,宝泰隆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聘请冬奥冠军王濛、孙琳琳为该公司的终身名誉职工,并聘请王濛为公司工会名誉主席、孙琳琳为公司团支部名誉书记,并享受中层干部待遇;桃山区也对冬奥冠军予以奖励,这一切在七台河也是前所未有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从未有过?为什么?因为实施“358”规划需要这种精神,因为七台河跳跃式发展需要这种精神。
带领全市人民向着“358”三年翻番目标奋进、开创明天更加美好生活的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了王濛精神的内涵,并将放大王濛等奥运冠军的名人效应,充分利用“世界冠军摇篮”这个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我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从而把世界冠军的名人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发展动力和现实生产力。
市委书记杜吉明说:“新建的体育会展中心要在高标准高质量的前提下,保证秋季竣工投入使用。”“要充分利用我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金,大力推广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中小学校全面开设滑冰课,选拔更多优秀苗子进入专业队伍,保证优秀人才梯次成长、层出不穷。”“我们要像对待功臣一样重奖这些教练员,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这些教练员,越来越多地给地位、给荣誉、给待遇,切实善待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把引进培养优秀教练员纳入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范畴,吸引更多优秀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来我市任教,保证教练员队伍后继有人,保证我市短道速滑事业长盛不衰。”
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出台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决定,将体育产业作为我市经济转型的接续替代产业之一,就是依托于世界冠军这个“城市名片”和“名人效应”,打造具有七台河特色的名牌产品,培植接续替代产业的新亮点。
市委书记杜吉明说,这次王濛、孙琳琳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力夺三金,使七台河的冰上运动在国内外再度名声大振,不仅我市新增上冰人员8000多,很多外地家长都慕名要把孩子送到我市培训,有的城市还有意向把整个短道速滑队交给我市培训。我们应当敏锐洞察并善于抓住这个商机,完善速滑场馆设施,建设配套的运动员公寓,壮大优秀教练员队伍,并邀请王濛、孙琳琳等冬奥冠军为远程网络教练,每年开展几次面授指导,面向国内外招生,真正把我市建成国家短道速滑基地,把短道速滑培育成一个新兴产业;要积极申办承办体育赛事,提高体育会展中心运营效益,力争实现以馆养馆;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举办每年一度的“滑冰节”,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只要我们锁定目标、连抓几年,一定能把七台河建成一个闻名世界的“滑冰城”。
市委书记杜吉明常说:人总是得有点精神的。以王濛精神为代表的我市短道速滑团队精神和七台河精神,必将写进七台河史册,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凝聚全市人民力量、激励全市人民斗志、承载七台河希望的宝贵精神财富。
让我们在以王濛精神为代表的我市短道速滑团队精神和七台河精神鼓舞下,更加牢固地树立敢站排头、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敢于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争第一、当先进、做标兵,更加坚定“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八年翻两番”、“建设龙江强市”的信心,不断谱写跳跃式发展的新胜利,再谱“小市能有大作为”的新篇章。
让祖国的阳光遍布城乡大地,让党的温暖恩泽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