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龙江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中共黑龙江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在哈召开
吉炳轩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作《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讨论稿)》的说明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
![]() |
4月27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在哈尔滨举行。图为全会会场。 黑龙江日报记者邵国良 摄 |
近一个时期做好我省民生工作的总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要求,以加快发展经济为基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核心,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改善城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建立健全民生投入稳步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东北网4月28日讯 (黑龙江日报记者焦明忠 贾辉 东北网记者印蕾 孙晓锐)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4月27日至28日在哈尔滨召开。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省委委员63人,候补委员3人。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法院有关负责同志,各市地党委、中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和本科院校党委书记列席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吉炳轩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栗战书作《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讨论稿)》的说明。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
全会指出,高度重视和努力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全部工作的核心和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我们党所作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民生,无一不是在努力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全部工作的核心,是党的永恒追求,不论现在和将来,都必须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高度重视和努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注重抓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是近两年来,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群众实惠之多都前所未有。这是在我省财力十分有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压力较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异常艰巨的情况下取得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结果。有效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学会和掌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处理好人民群众各种各样利益诉求的本领,不断解决好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既是任务,也是责任,更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高度重视和努力改善民生,是黑龙江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目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支撑。省委提出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来惠及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只有尽最大努力千方百计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使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使人民群众能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合理的利益需求得到保障,才能充分调动人们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好发展和快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经济发展就会更快更好;民生问题解决得不好,经济发展就没有了活力,失去了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保民生就是保增长,只有民生改善,人们有比较可靠的社会保障,才能够放心大胆地消费,才能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固回升。这几年我省在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民生工作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一定要在认识上再提高,思想上再重视,工作上再努力,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着力提高我省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让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过得很幸福、活得有尊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全会认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全面系统地勾画了民生建设的宏伟蓝图,描绘了一幅龙江大地不断提高和改善民生的壮美画卷,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我省考察工作时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决策,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得民意、顺民心的实际行动,是执政理念发生的新飞跃,必将引领我省民生工作翻开全新的一页,迈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决定》紧紧扣住“一切为了民生”这一主题,紧紧抓住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紧紧瞄准加强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阶段性目标,紧紧把握推进民生工作的关键环节,为不断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全会强调,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用发展壮大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着重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复员退伍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和“4050”人员等困难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鼓励支持更多的群众以创业实现就业。到2012年,全省新增就业18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二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到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并逐年稳定增长。在国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宏观政策指导下,进一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工资待遇水平,进一步加大企业工资调控力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持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通过提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增加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收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2012年,国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扩大。
三是要千方百计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大规模进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棚户区改造范围,启动国有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在今后三年内,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4700万平方米,煤矿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182万平方米,林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410万平方米,垦区危旧房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40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122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66万户。努力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城镇适婚青年、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到2012年,基本实现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应保尽保。集中力量组织好“三供两治”工程建设三年攻坚战,到2012年,县级以上城市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部建成,供热、供气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市新增日供水能力282万吨,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亿平方米,新增供气用户209万户,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18万吨,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6万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到2012年全省完成造林1165万亩,基本实现绿化黑龙江大地的目标。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解决涉及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能力居全国前列。
四是要千方百计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救助、搞好社会福利等措施,使困难群众生活有基本保障。着力抓好城乡低保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财政补贴水平,建立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指数、居民消费水平同步增长机制。建立扶困助学体系,全面落实为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在普通高中建立以政府助学金为主体的资助制度。大力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到2012年,在全省全面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城市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县级至少有1/3左右城乡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确保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能力达到60%。提高优抚保障质量,力争在2至3年内全面解决我省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困难,加大对残疾人帮扶力度。推进应急救灾体系建设和群众性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扶贫开发方式,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快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五是要千方百计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畅通群众反映问题和行政机关解决问题的渠道,着力解决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涉农负担、社会保障、公路“三乱”、涉法涉诉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的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治理活动。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对煤矿、道路交通、森林防火、城乡防火、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危险品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深入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到2012年,全省平安市、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公众公共安全感保持在90%以上。
六是要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医疗卫生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倾斜,不断加大公共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公共文化和信息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力争到2012年实现城乡全覆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力争到2012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省级自建规划,到2011年争取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机构建设全覆盖,城乡基本公共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不低于每人每年20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9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到2012年,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便民利民健身服务体系。以“三优”文明城市、滨水城市和旅游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园林城市创建步伐,搞好村容村貌整治,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和健身创造良好的环境。
全会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迅速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努力开创民生工作的新局面。要坚持统筹规划,实施重点突破。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确保今年“十项民生工程”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在就业和再就业上,完成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的目标。在城乡居民生活保障上,下决心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在推进公平教育上,突出解决影响教育公平的问题。在公共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上,完成19个县级医院、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00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创建10个县级示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0个乡级示范站,完成65个中心乡镇服务站等任务。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在推进文化繁荣上,抓紧推进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推进6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列入国家规划的257个乡镇文化站和4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等任务。在“三棚一草”改造上,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3136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新增廉租住房10万户的任务。在“三供两治”建设上,完成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0万吨、集中供热能力600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供热配套管网3000公里、燃气用户40万户、污水处理能力100万吨、垃圾处理能力4000吨的任务。在农村扶贫开发上,迅速启动实施第五批7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实现20万农村人口脱贫目标。在农村新型能源建设上,完成全年新建大中型农村能源项目139个,户用沼气、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项目1.1万个,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10个的工作目标。在“平安龙江”建设上,尽最大力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落实民生预算,兑现财政保障。2010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民生方面专项资金95.6亿元,比2009年预算安排增加23.4亿元,增长32.5%。省财政厅要切实落实到位,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的力度。各市地、县区,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尽最大能力把有限的财力向民生倾斜。
全会强调,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树立重视民生的干部导向,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各级干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把我省民生工作做实做好。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列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好城乡民生工作,统筹规划好当前和长远民生工作,逐步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要突出重点,多办实事。抓住群众在看病难、看病贵,困难群众就业,“三棚一草”改造,城乡集中供热,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优质、高效、均等的公共服务。突出抓好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拉动增长的重点项目,通过重点工程建设促发展。在促发展中惠民生,在惠民中促发展。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各地各部门既充分考虑各方面条件和社会承受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定政策、定措施,更要解放思想,努力创造条件加快民生工作步伐,有多大能力就尽心尽力解决多大问题。坚持把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紧密结合起来,分清轻重缓急,一项一项地推进,一件一件地落实,实实在在地惠及人民群众。
全会号召,做好民生工作是党的重托、人民的期盼,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党的宗旨,全心为民服务,大力抓好民生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建设幸福和谐龙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