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记者5·12两周年再访剑阁 雄关漫道谱就龙江大爱
2010-05-12 08:30:0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省在天字村援建的农家乐。

  黑龙江新闻网讯 题:雄关漫道谱就龙江大爱——5·12两周年再访剑阁

  匆匆两天,悠悠两年。

  5月10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年之际,记者踏上四川剑阁的土地,用两天的时间,打量这个在两年前的6月里第一次出现黑龙江援建人员身影的地方,深深感受到了在地震中损毁、又在重建中崛起的川北古镇,有着令人惊喜的躁动——那是援建项目一个个交付使用时,当地百姓的掌声;那是黑龙江援建剑阁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成员自豪的讲述;那是学校、医院、敬老院、道路桥梁、剑门关楼平地而起时的欢庆锣鼓。

  如今,在剑阁,人们已看不到大地震留下的痕迹;在黑龙江援建者辛苦奉献的近700个日夜过后,这里已是一派勃勃生机。援建“前指”的12位干部仍坚守在剑阁,他们朴实而平静的讲述,透着大爱无疆。

  “造血,要让灾区自己站起来!”

  5月11日,当记者一大早来到著名的“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脚下,游人已是熙熙攘攘,在景区工作了7年的蒙子介带我们参观景区,他的感受就是一年来黑龙江援建给这里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剑阁县地处蜀道要塞,“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以来,这个优质的旅游资源并未好好被利用,原来的108国道直穿剑门而过,慕名而来的旅游参观者往往只能看到一个剑门关楼一闪而过,实则这里景色险峻奇秀,但因为是高速路,停车观景十分不便。

  更为不幸的是,“5·12”汶川大地震中,这里遭受重创,地震不仅毁坏了剑门蜀道的标志剑门关楼,一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损毁严重。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在此次剑阁援建中,黑龙江的建设者决定留给剑阁一个永久的“财源”,重金打造一个意义非凡的旅游景区。他们重新布置这里的格局,投入1.5亿元援建资金将剑门关古镇进行提升式复建改造、修复剑门关关楼及附属设施、修建剑昭公路、将108国道改线、打通剑门关隧道等项目,将景区资源整合,以剑门蜀道为主题的旅游资源被放大成功。不久前的4月30日,剑门关景区成为地震后蜀地第一个重新向游人开放的景区,方便的通行、人性化的设施和细致的规划服务,无不彰显现代旅游的魅力。

  不仅如此,和景区配套的剑门关古镇也经重建修缮,灾民安置一条街与景区正在形成集旅游商品、农家乐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5月5日来到景区时感慨地说:“剑门关以前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成了蜀道旅游的一个亮点。”

  记者在景区随便坐在一个茶摊上歇脚,开茶馆的小老板谈起他的生意,话语中透着愉悦。五一小长假三天,他日收入5000元,比以往景区改造前收入高出好几倍。即使在平日,他的茶摊收入也在千元左右。

  黑龙江援建的剑门关景区建设工程不但让附近农民尝到了甜头,景区门票收益和游客带来的增量效应也不断显现。重新开放至今,景区仅门票收入已达三四百万元,给当地经济带来的拉动效应相当可观。

  如今在景区的大门口游人须知上赫然写着:“黑龙江籍的游客持身份证免费畅游剑门关。”体现着当地政府和群众对黑龙江人民的一片朴素深情。


  “援建,一定要给剑阁留下实惠!”

  黑龙江援建四川剑阁创造一种模式,即实行的是“交支票+全过程参与和监督+全方位援助”的模式,用“前指”刘国会总指挥的话说,就是“不带走一分钱,也不带来一个工人”,意在只将援建资金带到剑阁,用在剑阁,不带去一个工程队一个工人,目的是将所有的岗位留给灾区人民,让他们在自谋出路时找到稳定的工作,重燃新生活的希望。

  在黑龙江援建指挥部,记者看到,所有工程承包合同上,都有单独突出标注的一项:工程用工当地贫困家庭工必须占30%。剑阁人很多在外面打工的男人在灾后回家照顾家人,他们需要新的生活来源,在家乡找到的第一份工就是在黑龙江的援建工地。仅这一条,就解决了当地1.5万人就业。

  总指挥刘国会说,黑龙江的援建工作不停留在简单的哪坏修哪上,更多地体现在民生工程中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对百姓生活的提升。剑阁的龙江大道充分体现了这一初衷。

  7.8公里龙江大道,7.4公里清江河堤,两座大桥,共投资2.2亿元。5月11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正赶上其第三期工程沙溪段开始进场施工。工程负责人陈晶晶介绍说,以后剑阁不仅有龙江大道,还有哈尔滨路和大庆路。三路两桥连接了清江河畔剑阁的两岸五区,方便了以后搭乘成西铁路的驴友和河两岸居民往来,更将新工业园区和矿产地连接起来。黑龙江的大手笔援建让剑阁的美好未来喷薄而出。

  县城里的工地一片繁忙景象,我省援建的农村乡镇也蕴含生机。

  5月10日下午,夕阳下的剑阁县天字村格外美丽静谧。村民孔令芝的“农家乐”店里刚刚走了五桌客人,她在忙碌着。孔令芝是记者在这里意外遇见的黑龙江老乡,她是我省甘南县人,北京打工时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就嫁到了剑阁。大地震打乱了他们原先的打工生活,不得不回到剑阁照顾没了住房的老人孩子。黑龙江援建的灾民安置村落建好以后,他们找到了新的谋生办法,利用自己在餐馆打工学到的手艺开自己的“农家乐”。

  记者看到,新建的天字村4排小楼住着30多户村民,他们都是在地震后从山里毁坏的房子里走出来的农民,我省援建资金建集中安置建房时,就细心地考虑到他们今后的生活来源,将新村修在公路拐角的高坡上,那个山壁上自然形成的“天”字成了这个村最好的招牌,像孔令芝一样的村民们利用宽敞的住房开起了“农家乐”。


  “我们,将是最后一批撤出板房的人!”

  在剑阁,一提“前指”,县城的人们都能很快帮你指出他们的所在,因为那是唯一一片还在使用的抗震板房。

  如今在这里的12个人,12间屋,办公睡觉“一体化”。两年来,这里换了两批人马,总指挥刘国会和常务副总指挥肖兴民是这里的“两朝元老”,其余10人都是2008年11月以后陆续进驻的。他们分别来自我省的发改委、建设厅、交通厅、民政厅、教育厅和卫生厅。

  杨渊沛副总指挥说,来了一年多,12个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少,无论早中晚,都凑不齐。有值夜班的,有下工地检查的,有去四川各部门联络工作的,反正互相看不见。倒是最近,他们聚在一起时间多了一些,因为完工的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渐渐在减轻。

  在指挥部记者看到墙上的施工进度表显示,如今,我省援建工程确定援建项目146个全部开工,交工135个,开工率和完工率分别达到100%和93%,已完成投资11.4亿元。指挥部每个人都自豪于这个不错的成绩。当地报纸也在醒目位置评述说:“剑阁县3年的灾后重建工期2年基本完工,很多工作都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成为全省地震灾区重建的样本经验。”

  然而,这样骄人的答卷凝聚了援建指挥部成员们两年来的心血和艰辛。他们克服了对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因为冬季和夏天雨季的潮湿,当地人都将房屋盖两层以上,一层不住人。而“前指”的活动板房是一排简陋平房,下起雨来,天棚噼啪作响,无法入睡;潮湿起来,衣服几个星期不干,甚至发了霉,连褥子都能拧出水。剑阁县工会得知后,送来了“烘衣机”,从此衣服再也不长毛了。在这里工作的人,各个都坐下了腰腿痛的毛病。因为离家乡远,指挥部的成员们家里出了天大的事也无法回去,四位成员在这两年里有老人生病去世,都没能赶回去陪伴家人,提起这茬儿,四十多岁的汉子动情之态令人心疼。

  但是,当他们说起剑阁,亦是化不开的浓浓深情。杨渊沛去街边擦鞋,擦鞋老人说什么也不要他的钱,说黑龙江人撇家舍业来这里帮着建设,不容易,百姓感动啊。

  主动请缨来“前指”工作的陈芳斌,刚刚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小时候跟随父母在四川支援过“三线”建设。他说,是他对四川的感情让他有了此举,到这里,是四川人民时时表达出来的感恩之心,更让他体会鱼水情深。

  记者在剑阁采访的两天时间,也处处被当地人的朴实和真诚的感谢感动着。在姚家乡卫生院,在普安乡中心敬老院,无论是躺在病床上的病友,还是古稀老人,当地的百姓听说我们来自黑龙江,都真诚地露出笑脸,频频致谢。

  剑州高中是我省援建学校,该校高二学生田芷铭告诉记者,以前认为每天上学是个平常事,但是地震之后,只能在板房里上课读书,夏天热冬天冷,外面还有建筑工地传来的隆隆声,现在搬进新校舍,发现读书生活是那样地来之不易,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前几天玉树地震,我捐出了自己仅有的200元零花钱,钱虽不多,但这笔钱会化为灾区的一块砖一片瓦,也算我为玉树做了一份微薄的贡献”,他开始用实际行动理解爱的传递。

  截至目前,剑阁全县93所学校重建全面完成,10万学生彻底告别板房。53个乡镇卫生院、22个敬老院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剑阁县的财政收入由震前的最高年收入4000万元,猛增至2009年的1.2亿元,剑阁正由农业县变身为农业、工业与旅游齐头并进的一匹县域经济黑马——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幅度跃居四川省县域第一。

  刘国会总指挥说,我们保证黑龙江省援建工程在9月底100%完成,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这个速度在18个对口支援的省市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抢出时间,抢出成本,抢出效益,让剑阁人民早日享受到龙江人民援建的成果。

  两年前,黑龙江省把剑阁作为“龙江第一县”倾情援建,两年后的今天,龙江人民的心同巴蜀之地连在了一起。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