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塞外冰城是家乡——记哈尔滨73中新疆班
2010-05-17 17:34:31 来源:东北网  作者:朱丹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7日讯 题:塞外冰城是家乡--记哈尔滨73中新疆班

  记者 朱丹钰

  十五、六岁的年纪,他们远离家乡踏上了求学路。这里的人们与家乡的亲人说着不同的语言,陌生的土地和人们没有令他们感到孤单,但在这里,他们收获了成绩,也收获了亲情。

  2005年9月,哈尔滨73中接受了教育部下达的在内地开设新疆高中班的任务,在我省首次设了新疆班,首批招收新疆学生74人。2009年,哈尔滨73中学新疆班首批学生毕业,74名学生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东北三省内地高中班疆籍文理状元均在他们中间诞生。

  目前,73中新疆班的在读学生为312人,主要来自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蒙古、锡伯、塔吉克、回、汉等民族。

  经过三天三夜我们来到另一个家

  来自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女孩娜扎堤说,从她的家乡来到哈尔滨需要三天三夜,而这三天三夜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哈尔滨的气候能习惯吗?自己在那里能读好书吗?”16岁的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心里很害怕。

  而在哈尔滨生活两年后的娜扎堤和内地的学生已经没有什么不同,当初的忐忑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在她的宿舍墙上贴着韩国明星的海报,宿舍里的四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书桌和柜子,窗台上摆着正在盛开的鲜花,从窗户望去就是学校宽阔的体育场,每当早上醒来娜扎堤的心情都很愉快。

  娜扎堤说,新疆班的同学在73中享受着绝对的“特权”,教室是全校最好的教室,每一间都配有投影仪、电视、收音机等设备。为了让新疆同学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还特地从新疆请来厨师,并为同学们开设了专门的食堂,老师们更是经常到食堂与同学们一起吃饭,关心他们吃的好不好。

  这个家里也有“爸爸妈妈”

  按规定,这些新疆孩子只有每年的暑假可以回疆一次,对于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在哈尔滨的日子是漫长而孤独的。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们就象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他们放在自己的手心里。

  今年“五·一”,郭老师的父亲生病,并紧急送到北京医治,可她只在北京呆了一天就急匆匆赶回哈尔滨,没有来得及换衣服,旅途劳顿的她就回到了学校,因为这里还有一群喊她妈妈的孩子。

  被孩子们喊做“王妈妈”的73中校长王蕾说:“这群十五六岁稚气未脱的孩子只身来到哈尔滨,没有父母亲人的呵护,没有习惯的环境,孤独感、失落感必然随之产生,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抚慰,那么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只能成为水月镜花。只有生活好、情绪稳定,学生们才能好好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爸爸妈妈”教我咿呀学语

  新疆班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的时候既没学过汉语,也没学过英语。但是,一年之后,新疆班的学生不仅能张嘴说汉语和英语,还能用这两种语言写得一手漂亮的作文。哈娜依说,在哈尔滨她的英文是从ABC开始学起的,可是老师一直都在鼓励她,高一时她写的英文作文还被登在了新疆班特刊《流泽》杂志上。

  克依木江初来哈尔滨时基本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到哈尔滨后从拼音学起,这几年不仅汉语学好了,还喜欢上了文科中的地理学科。

  高一·十六班的来自新疆阿克苏市的维吾尔族学生西尔爱力说,2008年刚来哈尔滨上学时,心里想说的话经常表达不出来。“班主任老师为了鼓励我,选我当了班长,经过不断努力,我现在说汉语已经相当流利了!”

  现在,新疆班学生的成绩特别突出,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育竞赛成绩,学年排名的前三甲里准有新疆班。据王蕾介绍,去年新疆班首批74名学生毕业,全部考入大学,并且东北三省内高班的文理状元都出在73中。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73中老师付出的巨大心血。陈东升老师说,虽然这些新疆孩子是通过选拔来到哈尔滨读书的,但他们的基础条件还是很差。高一十六班的班主任冯小强教内高班已经5年了,并且已经亲手送走了一届新疆班学生。以前教普通班时,他7时30分上班,16时10分下班。教了新疆班之后,他就变成了早7时上班,21时下班,并且每周还要在学校值宿一晚。“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他也要来学校与学生共同度过。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