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黑龙江第三批援藏队 高原厚土结下友谊洁白哈达表深情
2010-06-04 09:27:28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藏胞们将经幡挂在高山顶上,希望与援藏干部的友谊地久天长。东北网记者 陈静 摄

康马县老妈妈在大棚前,依依不舍送别黑龙江亲人。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腿部有伤的次仁,因为水库得到了新的工作,脸上总是呈现着笑容。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李海红指着新建的水库,告诉记者,来年臧胞们有望不再翻越山梁,远离家门放牧了。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高原爆胎,是经常出现的。采访车爆胎后,工作人员就地取材,修理汽车。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东北网6月4日讯(记者陈静) 6月,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即将结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的三年工作。面临即将到来的离别,工作队全体26名援藏干部,最无法割舍的,就是1千多个日夜里,与当地藏族同事共同奋斗的经历、与日喀则三县农牧民荣辱与共的情谊。

  记者在西藏的7日,辗转黑龙江省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及所辖仁布、谢通门、康马三县。途中为记者驾驶车辆的是日喀则地区行署的两名藏族司机边次平措和边巴次仁。

  高高瘦瘦的边次平措,名字的意思是长寿和吉祥,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叫他次平。次平和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委副书记李海红一同,几乎走遍了日喀则的每个村庄。次平告诉记者,平常开车载李书记下乡,并不是每个村庄都能开车到达。很多地方都是两人深一脚浅一脚步行前去的。3年中,李书记和25个黑龙江同伴真的为日喀则做了太多的实事,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李书记他们奔波在路上。说起李书记要返回家乡黑龙江了,次平长长的叹气,说“真想留李书记他们一直在日喀则”。

  面庞黑黑牙齿雪白的边巴次仁,告诉记者,朋友们都叫他边次,他名字的含义是星期六出生的长寿的孩子。边次说,在西藏驾车很危险,山间公路上,爆胎是经常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黑龙江来的援藏干部,从没因为山高路难行、惧怕危险,而耽误工作,“你们黑龙江人真好,坐我的车就放心吧”!

  在仁布县帕当乡孔培村,记者见到了藏胞西瑞加措的母亲和妻子。西瑞加措出门打工在外,他70多岁的母亲,通过翻译告诉记者,黑龙江的援藏干部李海红和赵振宇听说自己家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严重开裂,及时送来了几万块的援藏资金。现在,在村民的帮助下,新房子已经盖起来了。她一直没有机会表达感谢,现在她想将洁白的哈达献给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安居的生活。

  在孔培村尼玛桑珠家,尼玛桑珠为黑龙江援藏干部和记者的到来,准备了甜美的青稞酒。他告诉记者,自己40多岁了,没有什么手艺。援藏干部不但挤出援藏资金,帮助自己拆除原先的危房,让自己住进新居,还将送自己进学校学习建筑手艺,相信不久开学后,自己一定能学到扎实的技术,依靠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姆乡下游灌区节水配套工程大坝上,腿上有伤的藏胞次仁对记者讲述了自己因盖房子受伤的经历,他说“黑龙江援藏队帮助修建了水库,开垦新田地。自己也有了看守树苗的新工作,再也不用四处奔波做小生意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感激”。

 


 

 

援藏干部李海红,从家乡带来了丁香树苗,栽种在宿舍的院子里,每当丁香花盛开,馥郁的芬芳拉近了西藏和黑龙江的距离。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援建的日喀则康马县蔬菜大棚,丰富了藏胞的菜篮子。记者一行离开的时候,藏胞在大棚前依依不舍相送。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已经援藏6年的黑龙江佳木斯干部李春生,和藏胞唱起《美丽的家乡日喀则》,眼中泪光闪烁。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次平代表黑龙江援藏工作队,将车上常备的儿童书包送给尼玛桑珠的两个孩子。次平告诉记者,李书记总是在车上放着孩子们的学习用品,下乡的时候,看见谁家的孩子缺什么就立即送给孩子们什么。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