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中外粮油巨头投资上百亿元龙江“抢米”
2010-07-12 09:55:3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2日讯 近日,国际粮油巨头丰益国际与省政府签署了一份65亿元的投资协议,旨在强化其在东北粮仓的粮食深加工和商业地产方面的业务。年初,中粮集团与省政府签署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水稻、玉米等农产品的仓储贸易与精深加工。有关人士认为,两大粮油巨头抢滩龙江,将会给龙江米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震动。

  巨头巨资龙江“抢米”

  丰益国际和中粮纷纷抛出数十亿元的大单可以看做是扩展龙江大米产业的信号。

  据悉,丰益国际在2005年就已在佳木斯市成立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投资额达2.5亿元,水稻加工能力20万吨,其生产的“金元宝”、“香满园”小包装大米早已打入超市。按照规划,丰益国际还将投入7.5亿元建设佳木斯项目的二、三期工程,建成后年稻谷处理能力将达100万吨。中粮2009年也在绥化市上马年加工30万吨水稻的工厂。

  东方集团也加入到粮食大军中。5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东方集团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发布了两款五常产的中高端大米产品,最高售价达到每斤99.99元。2009年,东方集团在五常市安家稻谷加工园区及五常大米交易市场项目中耗资5亿,投资了4个水稻优质产区,生产销售的大米全部是中高端产品。

  中央批准立项的市场调控项目中储粮(三河)米业日前正式投产。中储粮也介入我省米业市场。

  各路巨头肯花巨额投资,就是为了在粮食产业进入品牌化的初期攻城略地。“与大豆、玉米和小麦相比,唯独水稻是国家限制进出口的,这是水稻在我国能有发展的根本因素。”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杜春说,黑龙江作为精稻的大产区纷纷被粮企巨头入驻也就不足为奇。“做粮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粮源,有好的粮源才能有好的产品,所以这些企业都争相在粮食产区扩张。”

  小厂将逐步被淘汰

  粮食巨头在黑龙江安营扎寨,给我省农业带来哪些影响呢?水稻价格或许给出答案:去年7月以前,水稻每公斤价格2.8元,此后是3.6元,半个月之后,上涨至4元,后突破4.4元……五常市杏花村农民徐立说,好米不愁好价钱。这种情况在2009年尤为明显,由于收储企业增多,加上农民都有惜售心理,长粒香水稻价格一度涨到4.8元/公斤。

  五常市绿办的数据显示,在龙头企业的拉动下,五常大米价格一路走高,平均每公斤高于周边地区2.0-2.6元,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14亿元。

  “原来是各自为战,现在是订单式生产。”五常市安家镇农民许绍力介绍,春播前农户与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农户按照企业技术要求进行耕作,企业给农户提供肥料及指导,现在种地省心了不少。

  东方集团、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等巨头的入驻,与本地中良美裕、葵花阳光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遥相呼应,使去年稻米价格一路走高。五常农民与龙头企业签单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近90%,五常稻米产业初步形成了“市场+龙头+基地”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五常市政府官员介绍,五常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50家,加工能力5000吨以下的275家,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季节性开工企业。“有原料就干,没有就停工”,这是大部分小加工厂的思路。但龙头企业入驻五常,春播前农户与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这在源头上就卡住原料,产能落后的小加工厂可能会因收不到水稻而逐步退出大米市场。

  米业进入大品牌时代

  省绿办工作人员介绍说,粮食产业正逐渐进入大品牌时代。粮食加工及相关行业会继续吸引巨头们投资,以大米为例,品牌大米市场占比还很低,中粮目前产能也仅在百万吨左右,市场集中度低,空间广大,且相对其他产业来讲,粮食投资风险低,所以丰益和中粮们愿意继续投入,尽快形成规模优势,获得更大利润空间。

  随着几大龙头企业的强势入驻,龙江本地粮企也迎来了挑战。进入7月,为防止大米变潮,五常市一些粮食加工企业纷纷把库存粮食进行晾晒,企业全员都到一线晾晒车间加班加点。而在粮食巨头的库存房里,库存粮食和人一样在屋内吹空调。这只是粮企差距的一个缩影。五常市金福米业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通过设立准入制度不断抬高农产品贸易门槛。由于品牌差距,在市场营销上,很多五常粮企的大米只能进入到利润较低的农贸市场及粮油公司,而利润较高的超市及直营店基本都被大企业占据。

  葵花阳光米业总经理孟宪成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小包装大米所占全部大米市场的份额还不到4%,但每年的增速却在50%以上。小包装大米国内每年的产量在800万吨左右,与全国每年消费的1亿吨大米总量相比,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这800万吨的产量分散在100多家企业手里。目前中粮、丰益国际在我省“安营”,就是希望从我省获取优质稻米,占有中高端大米市场。

  据省绿办统计,我省有252个产品通过绿色大米认证,有175家绿色粮食加工企业,但产能在几十万吨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真正被叫响的品牌并不多。省农委副主任王兆斌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尤为担心,我省龙头企业加工层次较低,外向型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大,已成为制约我本地粮企发展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