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种地能不能致富?这个被争论了许多年的话题,在富锦市228万亩规模经营土地者心中,已有了答案。如今,“耕者有其田”向“善耕者用其田”转变,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收获了一个又大又甜的“金元宝”:人均纯收入7539元,同比增长26%。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近年来,随着该市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农民实现了致富梦想:去年,全市长期稳定内转外输的农民达到2.4万人,流转土地55万亩。
取得这样的成效,“阳光工程”功不可没。该市出台优惠政策,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力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作法,让2.25万农户告别了“顺垄沟找豆包”的历史。
长安村农民杨廷江创办的英江炒业,享受下岗职工同等待遇,年减免税收20万元,该企业年产值已达2000余万元,安置劳动力230多人,人均增收2万元。杨廷江乐了,打工的农民更乐呵。
土地入股联户经营
为让一些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户参与规模经营,该市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靠合作组织吸纳农民。目前,全市7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1065户农民参与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62万亩。
土地入股、联户经营、能人领办,成了这个市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长安镇太安村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马铃薯3000亩,农户以土地入股,按股分红,亩均增收300元。
宏胜镇农场村16户农民联手组建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五统一分”经营方式,承包了全村7600亩集体土地,实现纯收入140余万元。目前,该市24个“整村推进”试点村,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18万亩。
二龙山镇农民孙圣海本领更大,采取租金与分红的形式,承包农户土地9080亩,全程负责生产、管理、收获、销售,年生产粮食3890吨,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
大机械提高经营效益
针对一家一户小机械多,作业标准低,劳动生产率低的实际,富锦市坚持农机化推进规模化,着力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截至去年底,全市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8%。目前,该市有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14个,拥有大型农机具150台(套),入社农户已达到1167户。
如今,7个镇46个村屯与周边农场开展跨区作业对接,完成农场跨区作业面积55万亩。春播秋收时节,满地轰鸣的大机械,为农民趟出了规模经营、提效增收的新路子。
该市每年为规模经营主体协调贷款3亿多元、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对规模经营主体定点跟踪指导、组织专业农技人员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组建市镇村三级规模经营服务体系等政策支持和服务,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两年来,共对龙阳、农场等22个村兑现奖励和扶持资金800多万元。政策激励乡村抓规模经营,使各经营主体参与规模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