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30%排水管超期服役 三成街路根本没有排水设施
2010-07-20 09:14:59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迎超 徐日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18日17时,买卖街积水。

  黑龙江新闻网讯 连日来,哈尔滨频降阵雨,市区内的排水管网经历了一次“中考”。记者走访中发现,在降雨发生的24小时内,哈市地势较低的路段多处积水,甚至19日早还有多处路段存在积水。据了解,根据国家标准,城市排水管网的密度应为每平方公里8公里,而哈市仅有5.36公里。而长时间积水浸泡是哈市道路频繁翻浆、塌陷的重要原因。

  哈市部分街路

  雨后一天积水半尺

  本报讯(记者王迎超徐日明) 18日下午的一场急雨,让哈尔滨很多路面瞬间成了泽国。工厂街、宣化街、先锋路、南直路等街道积水成河,行人脱鞋趟水过街,小车水坑内频频熄火。雨季来临的哈尔滨,因排水不畅造成的“水患”,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道里区工厂街

  行人脱鞋蹚水过街

  18日17时许,记者在道里区地段街与工厂街交叉口处看到,从地段街上坡流下来的雨水已经覆盖了整个交叉口的路面,形成了一个面积超过百余平方米的积水带,积水最深处超过20厘米。

  看着面前哗哗流淌的“河水”,市民程先生犯了难,他四处张望寻找水浅的地方。最后,他绕了一个大圈,在工厂街积水相对较少的地方,翘着脚尖跳过了马路。

  62岁的张老先生则脱掉了鞋子,挽起裤脚、拎着鞋袜蹚水过了街。张老先生说,只要雨下得稍微大点儿这里就会积水。

  18时许,记者在建国公园附近看到,建国街大面积水,一些老人从公园里走出,挽起裤角在水里趟着走。

  道外区南直桥

  水深半米车辆绕行

  18日18时许,道外区南直小区附近的南直立交桥下积满了雨水,几乎形成了一个大湖。记者在这里看到,靠近南直小区一侧的通道积水路面长度超过百米,积水最深处近半米。不少从二商店方向行驶过来的车辆都被迫掉头;一些加速涉水通过的车辆溅起大量泥水,行人纷纷避让。

  附近居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南直立交桥下的地势低洼,雨水是从附近的望江街、二商店和南直小区等处淌到这里,加上桥下的排水设施总是堵塞,几乎每次降雨都会形成积水。陈女士表示:“这里积水最深的时候接近一米,经常有小车在桥下趴窝。”


   道外区大方里

  20小时后积水仍未退

  19日10时许,记者来到道外区大方里街238号门前看到,18日的急雨虽然已过去20个小时,但路面仍残留着一条超过百米的积水带,路面已多处开裂张口,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水坑,水坑多达10余处,积水最深处超过20厘米,过往车辆的大半个车轮都被淹没在水中。

  哈市热心的哥陈士学给记者打来电话反映,18日19时以后,东直路与红旗大街交街处、红旗大街与大有坊街交街处、银行街、先锋路沃尔玛路段、苗圃街、太古十八道街、人和街以及建国街等路段存在不同程度积水。19日早,邮政街哈医大附近、民益街、先锋路南直路往东棵街路段、桦树街等路段仍有积水。

  本报精心制作出冰城积水路段地图供市民出行参考,详见1版。

  一场中雨冰城就积水

  “哈市的排水管线的即排能力下小雨还能顶住,中雨以上可就扛不住了。”哈市排水公司设备管理部长丛天荣说。

  丛天荣说,排水管线由主管线、支管线和分支管线组成,其中主管线的位置最低,由位置较高的支管线收集雨水后,流到主管线中再排掉。一般来讲,在集中降雨后的一两个小时内将水排掉为正常现象,但像大方里桥下、南直桥下等路段20多个小时仍无法排水可视为严重积水路段。目前,哈市的排水容量不够,即排能力也有相当的差距。根据国家规定,城市排水管网的即排能力应为每秒185立方米,这个排水能力可抵御中雨,即每小时25毫米的降水量。而哈市排水管网的即排能力为每秒117立方米,比中雨的即排能力每秒低68立方米。也就是说如果哈尔滨降中雨的话,每秒就会有68立方米的雨水因无法即排而停留在路面上;降雨超过半小时以上,哈市的一些街路就会积水,甚至“河流湖泊”。

  最老管线

  距今70年以上

  哈市超期服役的排水管线约占总量的30%以上,另有约27公里的管线服役已在70年左右,属于严重老化,管线出现漏水将导致路面塌陷等问题。

  据哈市排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市即排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线老化。南岗排水公司经理孙宝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总长度987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线中,超期服役的排水管线约占总量的30%以上,另有约27公里的管线服役已在70年左右。

  “在不久前的一次管线迁移中,新阳路一带就挖出了带有‘昭和’字样的管线,距今已达70年以上。”这位负责人说,这些管线多分布在南岗区、道里区等老城区,这样爷爷辈的管线出现漏水,导致路面塌陷等问题根本不奇怪。


   33%街路积水靠风干

  哈尔滨目前有33.64%的街路根本没有排水设施,哪怕是下小雨也无法排出,只能积在路面上等待风干。

  哈市的排水管网不仅存在老化问题,分布密度也低于国家的标准。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大中型城市的排水管网覆盖率为80%左右,而哈尔滨只有66.36%的覆盖率,也就是说哈市有33.64%的街路根本没有排水设施,这些街路哪怕是下小雨也无法排出,只能积在路面上等待风干。

  根据国家规定,城市雨污分流有排水管线密度应为每平方公里/11公里,雨污合流的排水管线密度应为每平方公里/8公里,目前哈市的排水管线多为雨污合流,其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6公里,比国家规定的排水管线密度少三成左右。正是由于排水管线分布密度不够,致使一些路段的积水无法排出。比如哈市道外区,因为原本地势就低,加上雨水井数量较少,一些还被人为地用垃圾等杂物堵塞,无法达到全力排水,所以东直路、南直桥下、太古十八道街以及大方里桥下等地点已经成了排水严重困难的路段。

  管线漏水才抢修更换

  哈尔滨市区的排水管线老化虽有更换计划,但在更换的时候往往不太及时,经常是采取“塌了再修”、“抢险再换”的方式,等到路面因雨水长期浸泡以后塌陷,这时再以“抢险”的方式对地下的管网进行更换维修。

  哈市排水公司设管管理部的丛天荣部长表示,现在哈尔滨市的排水管线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但作为现有管线的管理部门只能负责管理和维修,没有能力参与到解决工作中。哈市排水管线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年初大雪造成的春涝以及连日来大雨天气都是对排水管线的考验。要解决哈市的“水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老化的排水管线问题显然不能用一次性将道路下的排水设施翻新的方法来解决,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逐年改造,若干年以后才能缓解部分排水压力。而目前新修的道路在3至5年内不能掏开维修地下管线,否则就得支付高额的修路费用。作为企业的排水公司无法一次性支付修路费用,所以如果新修的路段排水管线出现了问题,在没发生漏水、塌陷以前只能任其发展,等到一旦发生塌陷以后在抢险的时候对管线进行维修。

  排水不畅将影响道路交通

  哈市的道路状况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很大,原本应走在城市建设前面的排水系统,却在一次次大规模的城建中落后。“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使得哈市地下排水管线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最终也影响了道路和交通。

  《哈尔滨志》中记载,20年时间,哈市的城市规模扩大了2倍多(城区人口和面积都增加了2倍),但是排水的管线却仅仅增加了50%。今年持续性的强降雨,导致多条主干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路面破损。哈市现有的2390条道路中有351条路段(去年是241条)出现不同程度的翻浆破损,翻浆破损面积更是达到11.25万平方米。常年排水设施的欠账,使得道路破损已经蔓延到了二环路这样的主干路。而且随着“硬铺装”工程的推进,更多的土路、土院变成了水泥路面,如果排水设施不紧跟其后,明年的翻浆路面积或将更大。

  编后

  目前哈市的排水系统规模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建设水平,一降急雨就出现内涝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同时,路面长时间积水也给哈市的街路造成严重破坏,这边刚建好,那边就翻浆。不停的维修给城市建设带来很大的消耗。

  目前看来,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是城市排水的有效形式,而哈市大部分的排水管线仍是雨污合流式,且分布密度远小于国家标准。“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是雨果在《悲惨世界》里的名言。让我们欣慰的是,哈尔滨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排水系统对民生建设和市政建设的重要性,在新修建的道路上建设了雨污分流系统,并将进行积极推广。

  相信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的雨后“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的景象正在向冰城市民走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