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城镇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设小城镇或走城镇化道路,没有一定的产业发展或产业支撑是不可能的。正由于此,在今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小城镇建设现场会上,吉书记指出:“要进一步突出产业发展。”栗省长强调:“产业培育是最需要突出的战略重点。”
目前我省的小城镇从其形成、发展及结构、功能等因素来看,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性中心城镇,如县所在地城镇和农村集镇。这类城镇一般以农业为基础;以支农经济组织为主要的行业,以周围地区为服务对象;社会结构比较均衡,社会功能较齐全,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另一类是功能性专业城镇,如农垦和林业部门的管理局所在地、农场场部和林业局,以及油田的采油厂和各煤城的某些煤矿(有的虽然由于它们而设置了城市的区,但它们离主要市区少则十几里,多则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从其功能和结构来看,其实是小城镇)。这类城镇是以某种资源为主要依托和支柱,骨干产业非常突出,社会结构不太均衡,社会功能也不太齐全。
上述两类城镇,第一类城镇大部分缺少除农业外的其他成规模的、支柱性或主导型的产业。第二类城镇中,垦区围绕米、面、油、乳、肉、药、薯等农产品加工培育的多个支柱产业分布在垦区近百个小城镇里,如九三经济开发区、建三江稻米产业加工园以及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和北大荒米业等知名品牌,都成为垦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较坚实的经济基础。林区、煤城、油田依托资源开采而兴起的小城镇,有的虽然资源已经或接近枯竭,但仍未培育起像样的接续和替代产业,因而面临着煤、油、林尽而城衰的局面。
城镇化,说到底是一个生产发展、经济贸易发展,从而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总不可能盖上大楼,把人聚到一起,而无业可就、无事可做、无收可入坐着吃饭喝酒吧!因此,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必须以产业培育和发展为基础。我认为最首要的就是选准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规模或产业集群。
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也即集中生产那些劣势较小的产品,用以交换那些劣势较大的产品,从而使交换双方都能从中受益。在国际贸易中是这样,在国内各地区间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同样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因为我们在选择要发展的产业时,总不能无视我们所面对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基础,发展那些我们劣势更大,或更不具备条件的产业。
当然,近年来理论界有一种“比较优势陷阱”的论断,即认为发展中国家正是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生产和出口那些资源性产品,而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果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中国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已经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例证。之所以会得出这种结论,是僵化地、静止地看待比较优势所致。实际上,比较优势是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对比较优势的评价标准也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判定比较优势是以资源的是否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因此,比较优势应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可以认为,正确的运用和发挥比较优势,不仅不会落入“陷阱”,恰恰是一国或一地区由落后走向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里的关键是必须根据技术进步和资源情况,适时的进行创新和结构调整。
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其比较优势,关键在于准确定位。确定了比较优势,也就确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年来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上产业选择的盲目性。同时,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支撑的产业,还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或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做任何行业都有一个最低的规模限制,低于这一规模不仅无效益可言,而且很难生存。而产业集群的核心则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我省城镇的产业发展中,除垦区之外,也有一些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规模和集群的成功例子。例如,兰西亚麻产业的发展,不仅繁荣壮大了县域经济,而且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作者单位: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