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8日讯 进入主汛期,松花江上游水位不断上涨,哈尔滨城区段的防洪压力也随之逐渐增大。本月2日至昨天的16天时间里,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位由115.28米涨至116.84米,上涨了1.56米。此间,市区下游46公里处的大顶子山航电枢纽不断加大泄洪力度,泄洪闸由3日开启9孔增至15日的全部38孔,以保证汛期哈尔滨市城区段水位保持在警戒水位以下。
随着38孔泄洪闸全部开启,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坝前、坝下水位基本持平,对上游来水的畅泄度几乎达到天然河道水平。昨天,记者驱车来到大顶子山航电枢纽指挥部,了解该枢纽为应对汛期及洪峰的到来而采取的措施,也见证了在今年汛期该枢纽自建成以来经历的3个“第一次”。
38孔泄洪闸第一次全部开启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于2008年竣工,设38孔泄洪闸,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随着松花江上游水位的逐渐上涨,7月末开始我们就不断接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命令,要求开闸泄洪,保证城区段水位保持在警戒线以下。”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管理处常务副主任刘国海告诉记者。随后,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标有从7月30日至本月15日该枢纽开启泄洪闸数量的统计图。记者看到,在近半个月时间里,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泄洪闸数量由6孔增开至全部的38孔。“本月15日,枢纽的进水量达到每秒5500立方米,当日起,我们就开启了枢纽的全部38孔泄洪闸,保证上游的安全。”据悉,38孔泄洪闸全部开启泄洪,这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建成蓄水以来还是第一次。
坝上、坝下水位第一次持平
昨天,记者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大坝上看到,坝上、坝下的水位已经基本没有落差,江水平稳地经由开启的泄洪闸顺流而下。刘国海介绍说:“15日开始,枢纽的坝上、坝下水位落差就缩短至0.01米,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枢纽坝上、坝下的水位已经由2009年最高时的6.5米落差变为相对持平了,这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建成蓄水以来是第一次。”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大顶子山船闸的上下游水位落差在6米左右,且船闸两端各有一个闸门。在船只依次进入两个闸门的时候,船闸利用上下游的水位差,通过开闸放水、关闸蓄水等措施使船只顺利驶出。随着15日起坝上、坝下水位的基本持平,以往对协调过往船只有着重要作用的船闸也暂时失去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