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文昌高架桥交通跨入“定向”时代 承担七成车流量
2010-10-13 08:50:2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文昌高架桥建成通车,实现了市区从西南到东北的“定向”交通功能。本报记者王东摄

  文昌高架桥工程示意图

  东北网10月13日讯 西起文政街,跨越李范五广场环岛、中山桥、宣化街,经黄河路,东至海滨街,全长3.7公里的文昌高架桥,是迄今为止哈尔滨中心城区最长的大跨度立交桥。它的建成通车,不仅彻底消除了李范五广场、文昌街与中山路交口、宣化广场3处重要交通节点“一路三堵”的交通瓶颈,还有效畅通了高架桥沿线果戈里大街、宣化街、海滨街等7处重要路段的交通,同时激活了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平房五城区交通。该桥可承担周边区域70%车流量,实现市区从西南到东北的“定向”交通功能,并在二环路、机场路基础上,为城区增添了第三条快速干道。

  开辟西南到东北“定向”交通

  “定向”作用车辆从文政街、文昌街等上桥口上桥后,即可在桥上直达海滨街等处,无需像以往那样下桥走环岛,与干道车辆“争道”,使车速加快,可达性提高。实现了哈尔滨西南到东北的“定向”快速交通。据专家介绍,目前国际先进城市的建设理念是,由定向交通立交桥取代城区环形立交桥,实现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快速交通。我市此次建设的文昌高架桥多数路段为单层,桥面距地面最高距离为6米;从黑山街至分部街跨宣化街路段区域为上下两层桥,第二层桥桥面距地面最高距离为14米,这就保证了高架桥交通与地面交通分开运行,原有的地面交通功能保留,交通组织不变。简单地说,就是增加了一个高速的空中交通组织。所以,文昌高架桥建成后,将是地面交通的有效补充。

  解开三大堵结,缓解区域压力

  疏堵作用文昌高架桥建成后,可以彻底消除李范五广场、宣化广场、文昌街与中山路交口三处重要交通节点交通拥堵的现状,进而疏解省政府区域交通压力。通过李范五广场、宣化广场、中山路与文昌街交叉口这三个区域的车流均可以畅行高架桥,既可解决由和兴路方向车辆向黄河路、宣化街方向过境交通快速通过问题,又能够解决李范五花园、中山路、宣化广场、果戈里大街等区域内的交通互通问题,通过高架桥快速将这些区域的车辆分流出去,有效消除这3个繁华路段的重要拥堵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缓解区域交通压力的作用。

  激活5个城区,完善路网交通

  辐射作用相关街路通过文昌高架桥的衔接,可以实现道外区直通平房区、道里区直通香坊区,哈市的交通运行能力将大大增强。文昌高架桥拓宽整合了桥下辅道,形成了城市最大的高架体系,连接内环路与其他主干道,使道里区、南岗区、平房区、香坊区的车辆快速通过城市中心区,对改善城市交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竣工后的文昌高架桥,可以连接内环路与其他主干道,分散车流,有效缓解南岗区重点区段的交通压力;在改造修建文昌高架桥的同时,我市还对南岗区文端街、文景街、文化街等“文”字片区的道路实施改造,打通这一区域交通后,可以通过文昌高架桥与内环相连,实现南岗区与道里区的有效连通;建设部门通过对红领巾街、大成街、芦家街、马端街、中和街等宣化片区实施道路改造,打通宣化街并与道外区南十四道街连通,进而实现道外区直达文昌高架桥的路网格局,缩短道外区和南岗区的路程;司徒街、六顺街等司徒片区的道路改造和香滨桥的建设,与内环主干道连接,从而与文昌高架桥相通,实现南岗区与香坊区衔接;在实施路网改造中,文政街、征仪路打通后将相互连通,进而实现征仪路与文昌高架桥的相通,同时征仪路打通后将直接通往平房区。

  畅通7个要道,减少地面拥堵

  分流作用当前,省政府区域交通压力较大的街道主要有文政街、教化街、文景街、李范五广场、果戈里大街、宣化街、海滨街等。为此,建设部门在文政街、教化街、文景街、李范五广场、果戈里大街、宣化街、海滨路等路段设置了7处出入口。增设出口后,无论是过境车辆还是区域车辆,都可以通过高架桥自由上下,解决了地面交通拥堵的问题。同时,随着文昌街高架桥的竣工通车,临时便道已经完成升级改造,改建成机动车辅道。原有的桥下道路两侧相当于被拓宽了10米至22米,可单向增加机动车1至3个车道,这将大大提高桥下地面路段的交通通行能力。


 

  三创路桥建设纪录

  在不封闭施工的情况下,当年开工,当年竣工,文昌高架桥不仅成为哈尔滨路桥建设史上首座主体施工不封闭的大型桥梁工程,而且还在紧张的工期压力下,实现了技术突破。

  新纪录一:冰城首座主体施工不封闭的桥梁

  3月10日开工建设、10月13日竣工通车,全长3.7公里、工地波及300万平方米。作为目前哈尔滨城区内最长的高架桥,在短短7个月的施工期内,为实现“保交通”的民生要求,该桥不封闭施工,成为哈尔滨路桥建设史上首座主体施工不封闭的大型桥梁工程。

  新纪录二:省内首次运用墩柱“三合一”设计

  按照常规设计,文昌高架桥在途经宣化街广场时,需要在街口设立三根直径1.8米的桥墩,如此一来,整个广场的视野将被根根柱子遮挡,既不美观,也会影响地面交通。为解决桥墩过多的问题,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多次论证和技术攻关,最终将3根墩柱优化为1根直径4米的墩柱。在视觉美观的同时又便于地面交通组织,这项设计技术在省内是首次运用。

  新纪录三:国内首次应用钢板挡土墙

  在文昌高架桥的施工路段,地下管网非常密集,如果迁移管网既耗时又要耗费巨额管网改迁费,为此,该工程采用了新型钢板结构挡土墙,可躲开较多的地下管网迁移工程,而且占地面积小,还提高了施工速度,有效缩短工期。这项技术在国内市政工程建设中是首次应用。

  钢箱梁的“高飘”效应

  全长3710米的文昌高架桥,在李范五广场、中山路、宣化街等3个区段使用了钢箱梁。

  市建委省政府区域交通疏解工程指挥郭伟告诉记者,此举是因为钢箱梁可以解决混凝土梁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钢梁自身重量较轻,可以有效解决跨度大问题,增加桥下净空并可有效缩短工期,而没有墩柱的桥下空间不仅可以提高桥下道路交通功能,还使外观效果更加美观。如果使用混凝土梁,在跨中山路区段桥下净空只能达到3.5米,这样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上、下引桥坡度过陡、桥下净空过小会使整个桥梁看上去像是趴在马路上,产生压抑感。

  在文昌高架桥3个区段的钢箱梁中,跨径最长的达70米———在李范五广场段钢箱梁长度为310米,由连续3跨70米和2跨50米钢箱梁组成,是全桥桥下净空(即桥梁与地面间距)最大的地方,达6.2米。此处地下有重要的地下构筑物,桥墩设计空间非常小,原有文昌高架桥设计是将桥墩设在转盘花园中间,如果这样,这个桥就变成了“眼镜桥”,从任何一个方向来的车辆都可以看到这根墩柱,外观不通透、不美观,最重要的是影响过境交通。因此,在该区段采用钢箱梁不仅解决大跨径的技术问题,也从根本上提升了交通功能。文昌高架桥建成后,跨李范五广场和跨中山路区段没有墩柱,可以提高通透感,并且改善地面交通。

  文昌高架桥成长相册

3月10日 文昌高架桥工程正式开工。

5月4日 横跨中山路的中山路立交桥半幅封闭,施工人员开始对一侧桥体进行拆除。

6月20日 施工人员在文昌高架桥工程跨李范五广场段架设主梁。

8月3日 文昌高架桥现雏形。作为文昌高架桥三大主要节点之一的李范五广场标段施工已完全跨越环岛。

9月5日 文昌高架桥合龙。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