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专家调查显示长期各种压力致自杀者渐趋年轻化
2010-10-26 10:32:59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杨晓宁 宫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6日讯 近日,一组关于中国人自杀的调查数字,让“中国式自杀”成网络热词。记者从哈尔滨市心理学会了解到,这里每年要接待1000多人次咨询,其中有近40%的咨询者的问题与自杀有关。哈尔滨市心理学专家结合多年研究成果发出警示: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要关注身边四类自杀高危人群,让只有一次的生命坚强起来。

  近四成心理咨询者有自杀倾向

  近几年,市心理学会每年都要接待千余人次的咨询者,其中有近40%的人所咨询的问题都与自杀有关。会长王超说,这些人可以被认为有自杀倾向,他们多以40岁左右的成功人士和大学生居多,通常都是经历过亲近的人自杀身亡、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大事件。

  据了解,目前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中国每年超过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二十三,属于高自杀率的国家。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杨艳杰教授专门开展过对自杀的研究。据她介绍,自杀并不是单纯一件事情就可以引发的,而是多方面助长自杀的因素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最终由一件事让自杀者“扣动扳机”。这些人往往更多期待得到关注,但他们周围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不理想,亲人、朋友、同事之间往往沟通不足甚至存在障碍,在长期得不到倾诉、产生不良念头时也没有人及时干预和化解时,这些人就选择了自杀。

  百名青少年中九人曾起自杀念

  调查表明,在15-34岁的青壮年人群中,自杀已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就曾对哈尔滨市5240名年龄在18至24岁的青少年进行过自杀意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9.1%的人曾经有过自杀意念,1%的人有自杀未遂行为;有抑郁症状者占到11.7%,中重度抑郁比例则高达51.8%。

  据杨艳杰教授介绍,在世界各国,16至23岁的青少年都属于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心理学分期中的“青春期后”和“假成人期”阶段。这个群体从小缺乏挫折教育,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目标和自我要求也相对较高,在面对父母的高期望、就业、情感等压力时,常常会产生焦虑情绪和负罪感,一时无法排解,就会首先想到用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部分有人格障碍的人有自杀潜质

  “除抑郁症、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和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普通人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外,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相当一部分有人格障碍的人,也有自杀‘潜质’。”杨艳杰教授说,这类人格障碍人群包括偏执性、攻击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等多种类型,如有的人本性冲动喜欢用极端行为解决问题,有的人性格内向但隐藏着激情性的、毁灭性的心理,遇事容易情绪化,缺乏理智和冷静分析或者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以及像通常所说的某人一根筋不听劝、有暴力倾向、难相处、怪异等等,其实都是一种潜在的人格障碍,属自杀高危人群。

  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尚无官方成立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哈尔滨曲伟杰心理学校校长曲伟杰建议说,自杀的核心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现问题,因此,人们要在社会支持系统不理想的情况下学会自我调节、有意识的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生命只有一次,如出现自杀倾向,一定要主动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