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克东县金城乡玉华村三眼扶贫井十年没打成
2010-10-26 15:22:4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小水井打出来的水是锈红色的。

  黑龙江新闻网讯 日前,克东县金城乡玉华村的村民向本报反映,2001年,省里制定的扶贫十年规划中,明确规划,为改善玉华村人畜饮用水水质差的问题,给玉华村打五眼机电井,可是至今,五眼井仅打了两眼,仍有四个自然屯的村民饮用着带着铁锈的小井水。现在离扶贫十年规划完成日期仅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村民们能否吃上期待已久的自来水?另外三眼井为何迟迟不打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小缸坐大缸过滤井水

  玉华村有六个自然屯,365户人家。据2001年的资料显示,当时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是克东县扶贫开发重点村。

  记者来到玉华村五组徐家的厨房。徐大娘说,她家的浅水井有7米深,水被电机抽上来后,像铁锈一样红,表面还漂着一层油沫子。“这样的水我吃了大半辈子。我担心小孙子,他正在长身体,吃这样的水我不放心呀。”徐大娘说。

  徐大娘家的邻居,每天都要到3里地外的城前村拉深水井的水,因为水来得不易,一家人舍不得用。

  李家的小水井在室外,记者看到水桶底有一层红色的铁锈,这家女主人介绍,她一天擦一遍还这样。在李家的厨房里,记者看到盛水的大水缸上坐着一个小水缸,小水缸的龙头正一滴一滴往大水缸里滴水——这是村民想出的过滤小井水的土办法,在小水缸里装着细沙和土灰,沙和灰形成过滤层,将污垢留在了小缸里。只见小缸里漂着一大团铁红色的泡沫。

  李家主人压出小水井里的水给记者看,已经被擦干净了的水桶底沉淀了一小撮沙子,水面漂着类似油脂东西。

  在六组的一户人家记者看到,他家刚刚换完用来过滤的沙子,地上是一堆铁锈样的东西。据主人介绍,这些东西来自沉淀过的水。“这样的水,煮出的米饭是黑色的,洗完的白衣服变成黄色的,就连腌过的酸菜也变黑了,喝到肚子里肯定也不健康。”

  记者就玉华村水质情况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专家说,根据表面现象,初步可以认定是铁、锰超标,水面油沫子可能是因水井浅,属地表水,被生活垃圾污染所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村民们使用的这些小水井,深度大约在6~8米,打这样一口井的费用为300元左右。条件好的村民曾尝试过打深水井,但出水效果也不好。另外打一口深水井,所需3000多元的费用也是多数村民家庭承受不起的。


 

农民家里小缸坐大缸土办法过滤井水。

  三眼扶贫井下落不明

  玉华村这六个小组,一组和二组村民就比较幸运了,2004年他们吃上了自来水。

  根据克东县金城乡玉华村2001年——2010年扶贫十年规划,计划在玉华村打五眼机电井。记者在黑龙江农村扶贫开发信息网上《金城乡玉华村扶贫项目规划布置图》中也看到了这五眼井的规划,并且已下拨资金,一口井的费用是20万元,省扶贫办拨12万元,其余村民自筹。2004年,一组和二组分别打了深水井,现在一直在用。那么,另外三眼井为何迟迟不打呢?

  村民张某告诉记者,因为五组和六组相邻,两个组共用一眼井,所以四个组仅需三眼井。当年他曾和村民一起去克东县扶贫办询问,扶贫办的负责人说,因为前期打的两眼井出现了问题,所以余下的井不能打。后来扶贫办换了领导,张某等人再去询问,新来的领导说,扶贫款已经拨完,玉华村扶贫项目已经“过去了”。

  直到今日,村民们仍弄不明白,钱拨了,井没打,这钱哪去了呢?

  据原金城乡一位干部对记者透露,省里拨的钱到县财政后,县里购买打井设备,村里只负责打井队的吃住等辅助工作。至于设备的去向,不得而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金城乡乃至克东全县,现在唯独玉华村这四个自然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村民们期盼能早日喝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