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黑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从2009年开始实施至今一年来成效斐然。截至今年秋季,20个县小农水重点县完成建设总投资50833万元,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7万吨,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目标。目前各项目县正抓紧上冻前的有效时段,全力开展项目建设,力争为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为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投入少、项目散、成效差”的问题,财政部和水利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思路。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我省有20个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县。一年来,通过重点县建设,我省完成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各自为战向整合资金转变、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平均分配向突出重点转变、由单项建设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由一般监管向绩效考评转变的重大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我省重点县建设的良好开局。
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过程中,从省级管理部门到各重点县,层层成立了各级行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财政、水利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出台了《关于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等多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重点县规范有序进行。同时,各地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地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方向和重点。在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为全面完成重点县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资金使用中,突出集中、整合使用,由于措施得当,农民投入积极。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与中央资金1:1配套,使我省重点县年度总投资达2400万元,这在我省小农水建设史上前所未有。同时,把各县级财政投入和整合资金情况列为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促进县市财政落实了配套资金5623万元;各地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积极整合各项涉农资金5.53亿元。集中投放资金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吸引受益农户积极筹资投劳1.27亿元。各地还切实加强资金监管、规范资金使用。在今年第一批重点县资金计划中,把全省绩效考评中排在后5位的重点县调减财政投资1000万元,同时对排在前5位的重点县,在资金上予以倾斜,收到了积极效果,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此外,工程建设还突出监督管理,创新管护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做到边建边管、建后严管,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确保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