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3日讯 题:回眸十一五:鹤岗交答卷 数字展成绩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鹤岗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的五年中,书写精彩,结出硕果的一年。五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鹤岗用一组组数字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跨越式速度。
经济总量,实现两个翻两番。2006年到2010年5年间,鹤岗预计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9.4.亿元,年均增长12.6%;今年1至9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3%,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2003年至2009年,鹤岗市经济总量由79.8亿元增加到206.3亿元;财政收入由7亿元增加到28亿元,翻了两个两番,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项目建设,打胜两轮攻坚战。从2005年开始,鹤岗市掀起了两轮项目建设年活动,把项目建设视作经济发展的生命,当作加快发展的起跳点,打造出“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喜人局面。其中,2005年—2007年,第一轮“三年项目建设年”,竣工投产项目74个,累计完成投资33.7亿元,实现利税2.2亿元;2008年—至今,第二轮三年项目建设年,已竣工投产项目135个,完成投资81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
民生工程,保持投入升级。在全省第一个由政府建立六个特殊困难群体专项救助资金;在全省第一个把全部教师纳入阳光工资范畴;在全省率先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程,4万多居民实现了“冬季的“暖屋”之福……这些,只是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几年来,鹤岗市财政收支一边是政府公务支出逐年“勒紧裤腰带”直线下降,一边是民生领域投入一年一跨越直线上升,2005年,鹤岗市投资近2亿元,完成26件大事实事;2006年,投资近3亿元,完成30件大事实事;2007年,投资12亿元,完成51件大事实事;2008年,投资23亿元,完成75件大事实事;2009年,投资80亿元,完成120件大事实,这种直线上升式的投入,是民为重的思想在鹤岗市委、市政府的头脑扎根深度的体现。
城市建设,完成从内涵到形象的转型。五年中,鹤岗在探索和实践中改变了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了把城市建设拓展为功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素质建设、秩序建设等在内的全方位建设内涵。通过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定位,“五山、六水、七区”的建设骨架和美好蓝图铺陈开来,“宜居、宜业、宜游”的全新城市建设理念和内容付诸实施,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完成了鹤翔广场、人民广场、振兴广场等城市景观的建设;投资20多亿元,完成了城市主次干道、街巷道路道路、农村道路的建设;投资2亿多元,完成了“两峡一岛”景区、金顶山龙掌岩石峰景区、嘟噜河湿地公园、月牙湖北方民族风情园等重点景区的改造和完善;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城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医疗废物处置等设施,同时积极开展了国家“卫生城”、“旅游城”、“森林城”和“双拥模范城”、“三优文明城”等城市品牌创建活动,开创了城市建设新局面,使鹤岗的城市发展峰回路转、豁然一新。
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五年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及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99.9%和99%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基本形成,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全民健身运动快速发展,竞技体育成绩创历史最好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2.6‰以下,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建设了一中、三中、职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演播中心、传染病院、乡镇卫生院、全民健身中心等一大批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社会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记者感言:
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不断攀升的数字真实地记录了“十一五”期间鹤岗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全市上下为“十一五”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期待与责任并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鹤岗上下仍将奋力前行,再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