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鹤城民族旅游 看点多品位高
2010-11-15 09:40:28 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  作者:关志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齐齐哈尔11月15日讯

  齐齐哈尔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以生态环境良好,野生动物植物繁多,山水景色秀美,文化古迹奇特,冰雪风光绮丽而著称。近年来,齐齐哈尔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齐齐哈尔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近些年来,经过不断开发,齐齐哈尔市民族旅游景区建设粗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深度广度不够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制约着齐齐哈尔市民族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随着旅游产业日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市各相关部门开始重新审视和规划民族旅游开发工作,通过一系列深入研究和挖掘工作,把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人文等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与定位,让鹤城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比以往看点更多,文化品位更高。

  整合自然资源 注入新的活力

  据市旅游局副局长徐晓燕介绍,我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目前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民族旅游、富裕县民族旅游、建华区和铁锋区民族旅游。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以达斡尔族民俗游为龙头,每年举办的库木勒节和那达慕大会,也成为该区民俗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裕县区域内民族众多,有被誉为“满语活化石”的三家子满族村,建有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民俗博物馆的五家子柯尔克孜民族村,还有以展示黑龙江世居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风情的乌裕尔民族风情园。建华区民族旅游则是以回族风俗习惯特色的餐饮、节庆活动、生活习惯为代表。铁锋区主打满族风俗特色旅游。实际上,四个民族旅游地区不但民族风俗文化丰富,还拥有森林、湿地和丰富的农业物产三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各民族旅游地区所在地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充分意识到这一优越条件,将其与民族旅游开发工作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境内有我省西部地区树种最齐全、针阔叶混交的国家森林公园,有20余个树种和野鸡、狼等多种野生动物,随着它发展成为我省西部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该区的民族旅游有了新的内容。铁锋区扎龙满族村拥有无可比拟的湿地旅游资源,扎龙湖、仙鹤湖不但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更因为国家级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坐落在该村地界,一年可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收益颇丰。还有些县区的民族地区借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把农业观光旅游与民族旅游相整合,共同提升了民族地区的知名度。传承人文财富 丰富文化内涵

  我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多民族的人口构成产生了多元的文化交流与融汇,有的流传至今,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人文资源。我市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抢救和整理工作,使得这些独具特色的北疆历史文化和人文旅游资源得以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民族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民族旅游的文化品位。市民宗局常务副局长郑双全说,民族旅游和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市各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民族旅游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他介绍,现在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主要有三种:一是语言,如国内独一无二的满语村——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的语言,均在研究民族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民俗文化,我市有7个世居民族,他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道德礼仪、禁忌、游戏等方面都有浓厚而又各异的文化特色,如满族的秧歌舞、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朝鲜族的长鼓舞都具有代表性。三是民间文学艺术,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剪纸雕刻、音乐美术、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都是发展旅游领域的宝贵文化资源。目前,全市各相关部门及其工作者正对这些人文财富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以便让这些各民族的民俗精髓在民族旅游工作中绽放光彩。

  做好科学规划 加快产业发展

  事业发展需要规划先行。新时期、新形势下,民族旅游产业要实现提档升级,更需要有科学而全面的规划作为基础。尽管现在民族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与全市的旅游发展和区域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但令人欣慰的是,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已经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将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作为重点项目,通过编制规划、扶持引导等方式,加快建成少数民族旅游业整体发展格局,我市民族旅游产业已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相关专家学者也为我市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建议,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在开发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注重旅游区(点)的项目规模和资源保护,加大开发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深入贯彻“联合开发、开放开发、多元投入”、“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拓宽融资渠道,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发资源,共促产业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景区景点;在旅游商品开发上要有突破,并且要加大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培训工作的力度,为推动民族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责任编辑: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