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53期
2010-11-26 17:42: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情系鲟鳇的“东极鱼王”

  ——记抚远县水产局原局长屈兴才

   抚远县水产局原局长屈兴才,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鲟鳇鱼的热爱,艰苦创业建基地,顽强拼搏搞科研,在人工繁育鲟鳇鱼和大马哈鱼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抚远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老百姓称为“东极鱼王”。今年6月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抚远县视察工作,了解到屈兴才同志事迹后,李长春同志对他带领水产科研人员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作重要指示:水产科研人员克服困难攻克了一些世界性技术难题,精神可嘉,值得宣传。

  抚远县盛产鲟鳇鱼、大马哈鱼等特种鱼类,被誉为“中国鲟鳇鱼之乡”。然而,前些年过度捕捞使抚远渔业产量快速下滑,到2002年,全县渔业产量下降到不足300吨,渔业收入所占财政收入比重不足5%。这种被动局面让时任水产局长的屈兴才坐卧不安。

  大马哈鱼生在江里,长在海里,出生后就沿江而下,不管是遇到险滩峡谷还是风浪急流,决不退却,直到大海。这种志存高远、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屈兴才奋力拼搏,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的写照。

  要重振水产业的雄风,拯救鲟鳇鱼摆脱绝境,就必须走人工繁育道路。“人工繁育”,是一项涉及技术、资金、场地等方方面面问题的庞杂繁复的工程。缺少资金,屈兴才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带头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借;缺乏人才,屈兴才请来省内专家传、帮、带,自己则和局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夜以继日“泡”在基地,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在实干中解决问题;缺少场地和设备,屈兴才和同事们就吃住在江边的简易帐篷里,站在带冰茬的水里进行人工孵化大马哈鱼卵实验,在渔船上用彩条布搭起棚子,因陋就简搞起了鲟鳇鱼人工繁育试验……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边争取项目资金,一边实验生产。很快,第一批200万建设资金到位;很快,国土资源局无偿划拨建设用地的批文下发;很快,占地2400平方米的鲟鳇鱼苗种培育车间建成投入使用。如今,一个由繁育车间、培育车间、深加工车间和鱼展馆组成,占地5.5万平方米的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在抚远县黑龙江畔矗立起来。繁育规模已从最初的80万尾发展到5000万尾,品种发展到12个,安排就业800余人,年销售收入超过6500万元,成为全省最大的特种鱼繁育基地。

  大马哈鱼在由海逆流洄江的过程中,为了越过瀑布沟涧,以其尾部竭力击水,高速向前跃出水面可达3米。这种顽强坚韧、力争上游的精神,正是屈兴才历尽艰辛破解鲟鳇鱼越冬难题的写照。

  在北方高寒地区,鱼的生长周期较长,苗种和成鱼的过冬问题一直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为此,屈兴才率领技术人员赴全国各地,拜专家、会同行,四处寻求“破冰”之路。2004年,他决定尝试利用国内先进的淡水网箱养殖技术,当年,2万尾鲟鳇鱼只成活了2千多尾,损失高达150余万元。总结教训,第二年基地又养殖了8万尾鲟鳇鱼,这一年鱼儿安全过冬,老屈欣喜不已。 2006年他又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了10万尾,而这一次,意外又发生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将10万尾鱼冻死一半,损失高达400万!连续的失败没有令屈兴才屈服,终于在2007年冬季,攻克了人工加氧和增加温度两项技术难关,使养殖的鲟鳇鱼获得了95%的越冬成活率。抚远县在大力加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鲟鳇鱼网箱养殖基地,养殖网箱达到1200个,面积2.8万平方米,养殖鲟鳇鱼100万尾、其它名特优鱼5000万尾。

  此后几年里,屈兴才和技术团队不懈地进行科研试验,先后取得了8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其中,活体取卵技术让中国彻底告别了“杀鱼取卵”的历史,鲶怀杂交、鲟鳇杂交繁育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水产局专门组建了县渔业养殖协会,及时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和市场销售信息服务,使科技成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目前,抚远县养鱼规模在200亩以上的大户发展到200多个;400多名农户承包了网箱,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全县鱼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100多家,年加工能力6000多吨,产品10余种,年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抚远“淡水鱼都”的名声也越叫越响。

  大马哈鱼经过长途艰辛的洄游,在黑龙江中“卧子”产卵,产卵后,还要守护在卵床边,直到精疲力竭。这种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屈兴才对事业坚守执着、矢志不渝的写照。

  屈兴才养鱼用的是心,拼的是命。几十年来,在长期与鱼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份难解的“恋鱼情结”已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命,他像熟悉自己孩子一样熟悉鱼的特性,催熟、受精、孵化、养殖、病害防治等问题他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但与此相比,他对家庭的付出却是少之又少。虽然繁育基地就在县城内,但他却经常两三个月不回家,把全部家务连同两个孩子的教育都甩给了妻子。孩子考大学、上大学,他无暇顾及;妻子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成了“植物人”,他也难以精心照顾。多年来,屈兴才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工作量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不仅潜心钻研理论,搞好科技攻关,还和大家一起装车卸车、洗池清淤等,三两天不睡觉成了家常便饭。这种高强度、超负荷的忘我工作,使屈兴才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肠癌。虽然在同事们的催促下去北京做了手术,可术后没多久,他就带着结肠贮袋出现在养殖基地。为了抚远渔业的发展,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瘘口炎症尚未消除,时常有粪液溢出;面容憔悴不堪,常常呕吐不止;食不知味,夜不能眠……可他以坚强的意志,对抗病魔,日夜坚守在工作第一线。

  几年来,屈兴才先后获得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农业先进工作者”、县域经济“十大功臣”等荣誉称号。在屈兴才身上,体现出一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忠于事业、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马哈鱼精神”。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