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绥芬河:开放站排头 率先奔小康
2010-12-05 13:35:1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钟攀 马少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最近,绥芬河“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当地引起了热议。其中一个主要话题,全口径财政收入从现在的7.8亿元起步,力争年均递增15%左右,到2015年财政收入要超过15.7亿元。这意味着再过五年,财政收入再造一个绥芬河。

  对此,绥芬河市委书记鄂忠齐表示,抓住“扩大对外开放与经贸合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根主线,绥芬河“十二五”规划最终交出的答卷,会比规划的更精彩。

  拓展中俄经贸合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金融危机洗礼,绥芬河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思想基础,都补上了重要的一课,为再次腾飞做好了准备。

  今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76.6亿元,比2009年同比增长11%,是2005年26亿元的2.93倍,年平均增速达24%;今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不含基金)预计为7.8亿元,年均增速为4.6%。 “十一五”前3年财政收入保持了年均17.4%的增长速度,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萎缩造成40%的大幅度下滑,但2010年财政收入实现了30%的增速,这得益于出口的恢复性增长。

  绥芬河市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经济结构容易受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今年绥芬河加强了不同层次的对俄经贸合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进行大胆探索。去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黑龙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已通过国家十一部委验收,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边陆路综合保税区,将有力地推动绥芬河由单纯的进出口型贸易向基地加工型、物流集散型、技术贸易型、投资型和服务外包型转变。

  “十二五”期间,是绥芬河市大力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绥芬河支线机场、牡丹江—绥芬河高速铁路、牡丹江—绥芬河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满足中俄贸易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的建设均有重大意义。


 

  抓住机遇合作创新应对竞争站稳排头

  近年口岸间竞争正在升级,大批沿边口岸的迅速发展,使绥芬河市在大宗商品进口以及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的发展上面临激烈竞争。为抢占先机,绥芬河利用优良基础,在“十二五”规划中把创新经贸合作机制纳入重要日程。首先建立绥芬河中俄经贸合作促进和协调机构,协调进出口贸易、旅游发展合作、资源开发合作、科技创新合作、劳务合作、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等经贸合作相关事宜,促进与俄远东地区经贸合作有序发展和进一步深化。其次,拓展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功能,推进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建设,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展贸易综合体功能,形成集商贸、会展、金融、保税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跨境合作区,促进形成绥——波中俄跨境自由贸易区。

  建设在俄中国商品保税区和保税仓库,建设绥芬河中俄经贸合作网络信息平台。依托绥芬河米哈伊洛夫卡工业园区、跃进工业园区、新北方木材加工园区等境外园区,积极推进在俄中国商品保税区建设,帮助有实力的境外投资企业在俄辟建保税仓库,以此促进在俄经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境外园区的发展。依托中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绥芬河中俄经贸合作网络信息平台,完善信息沟通渠道,为企业提供全面、时效、准确的经贸信息,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保障经贸合作信息通畅,节约经贸企业成本。

  “十二五”期间,绥芬河将在深化对俄经贸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2011~2012年,力争使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速达10%以上,2013~2015年,突破20%。

  到2015年,全市口岸过货量力争突破1000万吨,口岸过客量达185万人次,旅游业将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进出口贸易额实现80亿美元,争取实现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的目标。适当增加境外投资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扩大境外园区发展规模。为站在沿边开放排头提供重要支撑。

  加大民生项目建设

  率先在全省实现小康

  “十一五”期间,绥芬河大手笔的民生建设项目不胜枚举,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900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绥芬河市市长付延成告诉记者,在“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里,绥芬河将进一步加大民生项目的建设和投入。

  民生建设城乡同步。以棚户区改造和大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将前进村、绥东村、建华村、建东村、宽沟、朝阳村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建设以地产开发、工业经济和旅游服务业为产业支撑的现代都市新社区。统筹城乡开发与管理,突出“百年口岸”、“国境商都”、“中俄风情”、“木业之都”特色,通过统筹城乡资源、精品化布局,争取规划期末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明晰的城镇体系,适应特殊边贸功能区的发展。

  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水电气热供应系统。全面硬化村屯内道路,以实施市域“一环四纵四横”路网体系建设为支撑,打造中心城区半小时、市域1小时交通网络,抓紧绥芬河机场立项审批与建设,完成高等级新双线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牡绥段改造、铁路口岸客运综合楼、宽标轨铁路专用线、对俄轨道衡、口岸整体改造、客运中心及国家级木材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

  争取到2013年底,完成五花山水库供水工程;对重点供水水源天长山水库、金家沟水库、寒葱河继续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源检测和保护;建设包括新水源开发的城市供水系统工程,提高中心城区和西城区用水保障能力;加快电力建设和城市电网改扩建,提高用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和西城区城市供气系统,“十二五”期间新建建筑燃气入户率要达到70%以上;对现有供热企业进行扩能改造,增加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未来五年,绥芬河将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镇化。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