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策
搜 索
我省画出未来五年社会养老路线图
2010-12-16 08:31:2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常春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于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而言,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落实发展,如何推动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在12月15日召开的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会议上,记者得到了答案:未来五年,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路线图已经画定。

  体系建设

  到2015年要达到五个指标

  经过研究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我省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具体来讲,到2015年要达到五个指标:一是机构养老供需矛盾进一步缓解。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0%。二是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的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养老床位总数的70%。三是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实现全覆盖,农村三分之一以上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四是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建立起失能、半失能及贫困老人服务补贴、护理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制度体系。五是管理政策更加健全。养老服务行业准入、政府补助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等政策更加完善,规范运行。

  规范养老

  区别对待出招“给力”

  居家养老服务:“两步走战略”——从明年起全省要以“居家养老服务模范县市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福彩公益金“以奖代补”为手段,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力争到2011年底,全省城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比例达到60%,农村围绕中心乡镇至少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到2015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城市社区全面落实,在1/3以上的农村社区、村委会启动开展,真正形成县、街道、社区三级网络。

  养老机构建设:“两轨道并行”——在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上,要以建设收养“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为重点,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至少要建有1所以养老服务为主,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地级以上城市至少要建有1所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性护养机构;要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实现集中供养率达到70%的目标,并使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照料服务。在民办养老机构建设上,政府要出台具体的补助政策,引导和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尽快实现床位数占总数70%的目标,切实发挥骨干作用。

  养老行业监管:“三项硬措施——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制定星级养老机构评定标准、养老服务及失能老人护理规范,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改革。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探索法人治理、服务功能承包和公建民营等新型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机构,增强公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活力。要强化社会养老服务监督管理。把全部社会养老服务类机构纳入监管范围;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探索“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评估、评定工作”的管理模式。

  多措并举

  着力发展现代老年产业

  构建养老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养老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分散供养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落实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在落实现行标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探索建立长期照护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和引导保险企业开辟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业务,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此外,我省还将多措并举发展现代老年产业。各地要鼓励企业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精神文化和营养需求,开发、生产和经营老年产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老年服装、老年教育和老年文化市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支持老年康复辅具、护理用品、自助设备等老年用品的科技创新和研发;鼓励中介机构参与老年产业发展,提供评估、咨询和第三方认证等服务,全方位的开展为老服务。

  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需要人才队伍的储备。各地要建立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按照“养老护理员与失能老人比例不得低于1:3,与自理老人比例不得低于1:10”的要求,配齐护理人员,培养和引进中高级专业人才。同时,积极争取在省内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民政系统教育机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