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实惠利民生暖流润人心
2010-12-17 09:55:0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张树永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倾力改善民生,共筑幸福生活。近年来,牡丹江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就业创业、棚户区改造、爱心帮扶等民生保障工程,建立起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城乡处处涌动幸福暖流。

  搭起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

  去年秋天,家住牡丹江市西安区的宋德利给“书记信箱”发去了一个关于住房补助的申请。随后,短短几天时间,市建设局等部门快速行动,不仅为宋德利详细讲解了低保及廉租住房补助政策,还为其进行了住房困难登记备案。

  如今,在牡丹江,书记信箱、市长热线、社区服务网站和便民服务热线等一条条“民生民情通道”,搭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

  据了解,从去年3月“书记信箱”开通后,市委书记徐广国高度重视,每信必阅,每信必批,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都办结;一年来,“12345”市长热线电话共接听受理群众来电6.49万件,通过三方通话、现场办案、发函交办、开协调会等形式为群众解决合理诉求6.47万件,办结满意率在99.8%以上,将大量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

  同时,牡丹江市委市政府还把建设社区服务“十五分钟便民圈”作为22件利民实事之一,为市民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服务。市民李先生说:“现在太方便了,像找饭店、配钥匙、修家电这样的需求,只要拨打便民热线,就全解决了。”

  据了解,自去年“便民热线”开通以来,共接到求助电话4.58万个,为居民解决生产生活问题4.37万个,成为政府服务百姓的“好助手”,百姓离不开的“好帮手”。市长张晶川说:“服务热线在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架桥的是政府,受益的是百姓,赢得的是民心,树立的是形象。”

  近万名“小老板”引领全民创业潮

  “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群众兴家业”。2007年起,一股全民创业浪潮激荡着牡丹江大地,刚刚25岁的姑娘杨宇瀛称得上是一名成功的“弄潮儿”。

  去年,毕业于四川烹饪大学的她回到家乡牡丹江,在市劳动部门的积极协调帮助下,利用4.5万元小额贷款,创办了一家快餐店,并享受税费减免等各项扶持政策。一年多过去了,她的小店逐渐以经济、实惠和卫生赢得了顾客青睐,快餐外卖辐射到周边四所中小学。

  对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牡丹江市实施了“零出资”创业、“零成本”登记、“零场地”经营、试营业3个月实行备案制的特殊政策和服务。去年3月,该市还成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起富通空调、科技大厦创业园等6个创业孵化基地,为全民创业提供技能培训、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融资信贷等“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共有9000余人在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接受了培训,创业成功率达80%以上。

  为倾力打造全民创业就业工程,牡丹江在全省率先建立了5000万元的创业扶持基金,将小额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期限由2年延长到4年,五年累计投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使全市涌现出近万名创业“小老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3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8.7万人次,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7.35万人次。

  创新公益性岗位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

  2008年5月16日,让43岁的牡丹江电冰箱厂下岗职工许桂芳铭刻在心。这一天,她告别了打零工的生活,当上了社区助老员,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近两年,针对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就业困难群体,该市在全省首创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购买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83万人,始终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社区助老员、残疾人助理员等创新型岗位,成为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就业亮点。据该市人劳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现有20多种、2.24万个公益性岗位,已由传统的专职治安、交通协管向新型社区服务岗位延伸,激发了下岗职工的就业积极性,提升了基层社区的工作水平,实现了双赢。

  近两年,牡丹江市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群众实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据了解,全市每年新增就业6万余人,实现再就业5万人以上。同时,他们还在全省首开先河,通过政府出资,解决了1.4万名低保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实现了城镇居民医保全覆盖。

  推广五种模式趟出棚改新路

  “真没想到我在有生之年还能住上宽敞整洁、冬暖夏凉的新楼。”近日,爱民区祥伦社区残疾人张永森搬进政府提供的50平方米公共租赁周转房,激动得热泪盈眶。

  近年来,为加快棚户区改造,该市探索出政府主导、捆绑式开发、市场化运作、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配建相结合等五种模式,趟出了一条棚改新路。2007年至今,全市共改造棚户区438万平方米,已建和在建廉租房2.05万套,使6.2万户居民告别棚户区。

  “创新体制机制,有钱办事,没钱也要办事。”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这个市规定:在所有商品房建设项目和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开发企业必须按建设面积1%的标准提取廉租住房;对相对集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棚改项目,按不低于10%的比例委托代建。据了解,今年全市近400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全部喜迁新居。

  不让一户家庭因生活困难而“掉队”

  2010年的春天,对于患有腰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的特困户赵品生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在这个春天,他从牡丹江市棚户区和廉租房改造办公室领到了向往已久的新家钥匙;市青年志愿者捐款为他装修了新家、置办了家具;同时,他成为当地林业医院结对帮扶的对象。

  近几年,实施追赶跨越战略的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不要群众不得实惠的增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然而,由于政策原因仍有一些家庭不能纳入低保范围,或即使享受低保但因病、因残、因自然灾害生活极其困难的特殊家庭。为此,今年3月份,这个市成立社会公益性帮扶组织——志愿爱心帮扶协会,开展以“心手相牵,让我们共同幸福”为主题的爱心帮扶活动。

  “我们要通过爱心基金等多种形式,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救助的长效机制。一是由过去一次性救急向长期扶持转变,直至特困户脱贫;二是由政府单独出资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让更多的特困家庭得到救助。”徐广国表示。

  市委宣传部以生活贫困但仍自强不息的特困家庭为背景,精心制作了10集感人至深的专题片《坚强与渴望》,激发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慈善事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市直机关工委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机关干部率先参与帮扶活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发动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爱心帮扶活动;市卫生系统组织13家二级以上医院与10户典型特困家庭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驻牡部队、中省直文明单位纷纷加入到爱心队伍当中……

  目前,全市共募集善款1300万元。张晶川说:“这是我们团结奉献的城市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追赶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暖流涌动,和风劲吹。如今,在牡丹江,一件件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聚人心的实事好事,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人舒心的和谐幸福城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成就。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