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伊春
搜 索
伊春市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
2010-12-20 14:31:01 来源:伊春日报  作者: 张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伊春12月17日电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我国农民几十年前理想中的生活,如今,伊春的农民不仅早已实现了这一理想,而且还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住上有暖气的新楼房;有病医得起,子女能上学;收入有增加,养老有保障……5年时间,“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让伊春的农民拍手称快,喜笑颜开。

  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起自于2006年,5年里,伊春新农村建设成效卓著。当年,全市第一轮共安排省、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56个,经过三年的艰苦工作,2008年末,全部通过省级验收。2009年第二轮新农村试点建设开始启动,共安排省、市级新农村试点47个,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到今年年底前,也将全部达到省级验收标准。

  5年里,我市根据实际,把全市农村划为县域农村、区辖农村和等同于农村的林场(所)三种类型,实行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与新林区建设有机结合,在抓好各种类型试点的基础上,同步抓好面上的整体推进。不断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增强新农村建设活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几年来共整合使用资金达25.34亿元;建立和完善财政奖补资金;引导帮建单位增加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各帮建单位共投入帮建资金、物资达2765万元。

  5年里,为发展生产,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为各区(局)成立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和务农职工增收的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据统计,5年里,惠农政策由出台时的13条20项增加到2010年的18条31项,优惠政策由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向以发展生产为主转移,特别是将场县共建、扶持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农田路改造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生产条件的措施纳入新农村补贴范畴,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科学谋划,把城中村改造、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效应。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地在试点建设日见成效的同时,我市又把建设任务扩大到整乡推进,实施全面发展。伊春区青山村在第一轮试点中打下很好的基础,第二轮试点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村。他们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把全乡的四个村统一起来,整体打造、整乡推进,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铁力“1+5”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充分调动铁力市与其他区域内的森工企业、铁力农场各方积极性,确立了“1+5”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1”即铁力市,“5”即双丰、铁力、桃山、朗乡4个林业局和铁力农场。2009年,铁力区域生产总值实现41.4亿元,同比增长11.7%;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44亿元,同比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6.7亿元,同比增长5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730元,同比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946元,同比增长10.5%。

  县场共建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嘉荫县与嘉荫农场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场县共建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场县共建由最初的农户自发代耕作业发展到有组织、大规模的跨区作业,并且逐步向承租耕地、共建示范区、组建农机合作社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农场与地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2009年,嘉荫县实现规模经营的土地亩增产粮食40多斤,全县增产粮食400多万斤,每亩增收60多元,增加纯收益680多万元。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林区职工增收。我市在抓好常规农业的同时,依据小兴安岭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发展以森林食品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形成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保健品、动物食品、矿泉水6大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倾力打造全国食用菌主产区。“十一五”期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由2005年的3.8亿袋(盘)发展到2009年的5.2亿袋(盘),产量由10.3万吨(鲜重)发展到18.6(鲜重)万吨,年均分别递增8.2%、15.9%。全市现有国有、民营科研所4家,技术推广站21个,骨干技术人员52人。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全市有40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黑木耳、榛蘑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有4家企业的食用菌产品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15家企业统一使用“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建成了我省蓝莓产业基地。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全市建设农村公路465条3633.3公里,通乡、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100%。嘉荫县结合通畅、通达工程,不断完善乡与村、村与村之间的路网布局,2006至2009年,累计硬化通乡、通村公路759.3公里,修路总长度超过嘉荫到哈尔滨的距离,通畅率和通达率都达到100%。全市各试点单位的主街也全部进行了硬化。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农村饮水工程投资计划186处,解决了14.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全市户用沼气池4283户,建设大型沼气工程3个,小型联户沼气工程40个;申报2个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及为林场、所争取生物质气化项目2个,已得到省发改委和省能源办批复。美溪局兰溪经营所自筹资金300余万元,修建了生物质气化炉,解决了全场职工的生活用气,节省了烧柴,减少污染,全场职工受益匪浅。

  加强环境建设。加大农村泥草房改造力度,实施康居工程,加快了农村砖瓦化住房建设,改造泥草房7286户,新建砖瓦房62.5万平方米,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农村小区。2006至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村屯绿化和通乡、通村道路绿化3.42万亩,植树339.84万株;安装路灯3573盏;改厕8685个。主要街道、巷道、路旁栽植了绿化树,试点村、场(所)安装了路灯,使环境有了新的变化。

  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我市各地都把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日程,强化资金物资投入,实行集中办学,切实解决山上学校生源少、教育资源浪费、教学质量难保证的问题。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分层次按比例补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3种慢性病门诊补偿,农民参合率达到98%。

  “十二五”,我市新农村建设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产业化进程;创新发展模式,重点打造铁力区域“1+5”、嘉荫场县共建发展现代农业、全市以森林食品为主导发展特色农业的三种模式。按照农村建设城镇化的思路,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设施城镇化进程。通过土地置换、合村并乡等方式,选择确定示范村,高标准、成建制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做到水电燃气、卫生间等生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满足广大农民过上现代生活的新需要。这项工作,力争一年试点,三年铺开,五年见成效,走在全省前列。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生活新观念、新风尚。科学的规划,昭示着我市新农村建设在今后5年里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伊春农民将得到更多的实惠。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