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共同托起13亿人的饭碗——千亿斤产粮大省“老状元”与“新秀”的对话
2010-12-20 17:09:4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表:粮食—稳定市场物价的基础 新华社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托起13亿人的饭碗——千亿斤产粮大省“老状元”与“新秀”的对话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新华视点”记者车玉明、董峻、孙英威、张兴军)一个是人口上亿、连续五年稳产千亿斤粮食的中原大省,一个是耕地最多、今年刚刚突破千亿斤总产的东北“粮仓”--在即将告别“十一五”之际,河南和黑龙江,这两个粮食总产超千亿斤的省份,成为保障中国人饭碗安全的令人瞩目的“明星”。

  今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第七年增产。连年超万亿斤的粮食产量,如果平均分成5个大粮仓,那河南和黑龙江就是其中一个大粮仓,他们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各地对抓粮也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河南和黑龙江走过的丰产之路,对人们有哪些启示?新华社记者分别与两省官员、专家、农民以及农业部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对话。

  一个是人口最多的中原大省,一个拥有高寒地带的广阔黑土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却都实现了粮食产量“七连增”

  记者:河南与黑龙江这两个地方从人口、土地、气候等资源禀赋上相差巨大。河南与黑龙江在粮食生产上到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朱孟洲(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河南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也是全国小麦主产区之一。我们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河南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全省1亿人口的需求,每年还调出300亿斤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今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087.4亿斤,这已经是连续第5年超千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

  王忠林(黑龙江省农委主任):黑龙江拥有耕地2亿多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九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粮食品种是玉米和水稻。2006年以来,我省每年调出的商品粮都在500亿斤以上,占全国省际间商品粮净调出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拥有4000万亩耕地的黑龙江垦区去年生产的商品粮就达305亿斤,相当于1亿人一年的口粮。

  陈萌山(农业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今年全国粮食实现了双双“七连增”--总产、面积均“七连增”,总产达到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增长2.9%,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黑龙江今年首次突破千亿斤,达到了1000.6亿斤,一年增产132亿斤,与河南并列成为全国两个过千亿斤粮食产量的省份。这在今年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情况下尤为不易。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体现得最明显--两省“给力”基础,“叫板”“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格局实现新突破

  记者:应当说,我国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这些年来,河南和黑龙江碰到的自然灾害也不少,但两省的粮食产量都连续7年增加,靠的是什么?

  王忠林:可以这么说,改变“靠天吃饭”的格局,要靠下更大力气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对今年农业生产体现得最为明显。今年4月中旬的一场大范围降雪,让黑龙江春播异常艰难。去年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多、力度大、工作实的地方,今年农作物都种在了适宜期。反之,机械无法进地,积水无法排出,播种期严重拖后。

  魏仲生(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大家都希望“天帮忙”,但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老天爷”不但不帮忙,还添了不少乱。比如,今年的低温寒潮就使得小麦冬季苗情成为近年来最差的一年。在这样的条件下能不能获得丰收,考验的就是农田基础设施。河南筹措巨资建设灌溉工程和防洪除涝减灾工程,现在全省已经有六成多的耕地得到了有效灌溉。

  柳学友(河南息县种粮大户):今年我一共种了3000亩小麦。前期雨水多、温度低,有的地减产了,可是等粮食全都收完再算算,平均下来每亩还是打了800斤麦子,总产就是240多万斤。怎么回事?过去是靠天收,耕地改造后,现在旱能浇、涝能排,一亩地顶过去两亩地的收成。

  陈萌山: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外,及时科学防灾减灾也是个关键因素。今年粮食丰收,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

  优质麦的产量普遍高于普通小麦,农民种粮能挣钱积极性自然就高--扩大优质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低产作物,调整结构带来产量增长新空间

  记者:2008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首次超过800亿斤。今年则一举达到1002.6亿斤。在耕地总量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黑龙江的粮食总产是怎样实现跳跃式增长的?

  李世润(黑龙江省农委生产处处长):我们有一句话,叫“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就是说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水稻、玉米等优质粮食生产。针对变化的气象条件和作物生长对积温的要求,我们引导农民把不能安全成熟的玉米品种及时调换为中早熟玉米品种,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奠定了基础。我们测算了一下,通过增加播种面积和减少低产作物种植等方式,今年全省水稻、玉米两大高产作物面积增加了1072万亩,仅结构调整一项全省就预计增产粮食近100亿斤。

  记者:河南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并且每年都有小幅增长,河南在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上是怎么做的?

  魏仲生:我们突出的是一个“质”字。2001年河南省就提出,要把河南建成全国优质麦生产和加工基地。现在,全省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已经占粮食种植面积的七成多。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优质化率分别达到69.8%、81.8%和93.9%,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5.5、27.6、7.9个百分点。优质麦的产量普遍高于普通小麦。


  陈振杰(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农民种粮能挣钱了,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品质优化为产量增加提供了保证。近几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产品”、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的转变。如果你去超市看看就会发现,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等,河南品牌占了很大比例。

  叶贞琴(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从全国来看,市场需求较旺的玉米和粳稻今年增长幅度较大。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玉米增产170亿斤以上,粳稻增产80亿斤。

  一亩地的成本四分之一由政府承担--补贴“打前锋”托市“压后阵”,惠农政策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记者:近年来,国家为支持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这些政策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王保军(河南滑县农民):我这儿有个存折,是政府给我发的专门用来补贴种地开销的。我算过一笔账,种一亩地,各种补贴加下来快100元钱了。回想起6年前我刚拿到这个存折的时候,一亩地的补贴才12.3元。现在呢,种一亩地的成本在400元左右,四分之一由政府承担,我挺满意的。

  闫德久(黑龙江省肇东市农委主任):肇东市近年来真正尝到了当产粮大县的好处。今年,全市各种农业补贴资金有2.2亿元,国家给肇东市这个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也超过1亿元。现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非常高,种玉米的亩投入由过去的200多元增加到近500元,玉米亩产水平也比过去增加了一大截。

  记者:丰收之后的“谷贱伤农”问题,曾一直让我们困扰。现在虽然已经连续七年丰收,但一些地方粮价仍出现上涨的迹象,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李长轩(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推动农业发展,鼓起农民钱袋子,最关键的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目前以充实农产品储备为基础,适时吞吐调节的价格保护制度日渐成型。近两年,河南省以最低收购价收购的“托市小麦”占到了全国的45%左右。

  吕朝文(黑龙江省粮食局仓储处处长):国家近年实施的托市收购政策有效地防止了“谷贱伤农”问题。今年,国家在黑龙江继续实施粳稻最低收购价、收购临时存储大豆等政策,使农民心里有了底,也使市场上的水稻、大豆价格一直保持高位运行,种粮农民因此获益匪浅。

  程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党中央今年提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随着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针对性越来越强、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小麦种子历经10次更新换代,大机械耕地出苗更好--从“铁牛”到“探头”,“科技集成”成为粮食增产强大动力

  记者:提起“北大仓”,就让人想起那种“天上过飞机、地上跑农机、地边安探头”的现代化大农业场面。这些年,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增产发挥的作用有多大?

  谢永坚(黑龙江省农委科教处副处长):黑龙江粮食生产从200亿斤到400亿斤用了24年,从400亿斤到600亿斤用了6年,从600亿斤到800亿斤用了12年,从800亿斤到千亿斤只用了2年。伴随着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正是科技投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加速提高。

  李树彬(黑龙江肇东市黎明镇长富村农民):过去耕地板结得厉害,下雨不渗汤,晴天硬邦邦。去年村里建了农机合作社,买来大机械耕地,现在耕地明显耐旱,出苗更好了。春天时站在地头一看出苗,就知道哪块地用的是大机械,哪块地用的是小四轮。靠着大机械,我家50亩玉米今年单产1700多斤,增加100多斤。

  雒魁虎(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河南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1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我们把高产创建当做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科技兴粮,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2010年全省共建小麦万亩示范田327个,平均单产达到531.42公斤,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36.8%。

  徐功民(河南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科技推动可能是今后粮食增产的决定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小麦已经历了10次更新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不足百斤增加到目前的近800斤。每一次品种更新都释放出巨大的增产力量,使粮食单产提高10%以上。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主导品种更新的速度加快到每三至四年一次,而且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玉米品种都出自河南。

  白金明(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2%,但各粮食产区仍有许多中低产田未得到改造。加大科技投入挖掘这些农田的生产潜力,将是我国在耕地有限的前提下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必由之路。


  立足于国内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各地纷纷出台粮食增产规划--中国描绘粮食保障宏伟蓝图

  记者: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制定了粮食增产规划,这些规划实施情况如何?

  李世润:2008年制定了《黑龙江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规划》提出到2012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以上,如今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我们省将继续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生产科技含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营组织方式创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朱孟洲:上个月初,我们省正式启动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河南实施工作。根据规划,河南粮食增产任务是155亿斤,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另外,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0亿公斤,2020年达到650亿公斤。

  胡元坤(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今年各地开始陆续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这个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为此,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记者:河南和黑龙江两个产粮大省已经迈入“千亿斤俱乐部”,今年产粮“季军”山东省的总产预计达870.6亿斤,不仅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八连增”,而且也正在接近“千亿斤俱乐部”。如果这个俱乐部能多几个成员,我国的粮食安全基础必将更加稳固,对整个人类社会也将是重大的贡献。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