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冬日的哈尔滨银装素裹,然而四环桥以东的松花江北岸却被一抹红色点亮。百余个高大的红色钢架蜿蜒组成一架廊桥,配以本色的木栈道,人漫步其中仿佛时空穿梭,这就是刚刚完成建设的北国水城银水湾支渠核心景区。据了解,自年初哈市把“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确定为城市发展战略总纲后,建设滨水城市的各项战役便相继打响。编制完成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成功跻身国家级水生态试点城市行列、启动北国水城建设、百里生态长廊规划通过国家评审……哈尔滨正快步走向滨水城市之门。
规划先行 打好以水兴城牌
哈市作为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拥有松花江、呼兰河等众多大小河流湖泊,但开发利用率一直较低。为了将水文章做好,哈市把松花江确定为建设现代大都市的支撑点和中心点,实现以水兴城、以水富城、以水丽城,打造滨水名城。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哈市迅速启动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多次组织国内知名院校专家对哈市水系分布、滩岛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反复考察、调研,参照金河湾湿地植物园建设经验,经过反复论证、修改,《哈尔滨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正式出炉。2010年1月29日,该规划顺利通过国家水利部的评审,哈市也因此成为全国第11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按照规划,哈市将遵循人水和谐的理念,利用20年的时间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构建“近自然”的“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和谐”的生态水网北国水城,治理和修复“三沟”、“三河”、“三湖”河流生态系统,并最终建立起自然、健康、和谐、安全的水生态系统。
抢抓工期 水城初现曼妙身姿
“北国水城”,即利用松北地区古河道纵横、湿地资源丰富等优势,结合防洪、灌排体系改扩建,建设“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水系网络和6个水景观功能区。近日。“第二横”长盈渠试验段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而第一横的发生渠建设工程也全面启动。
这项预算总投资289亿元的工程,在2010年初全面进入实施阶段。2010年初,松北防洪灌排体系改扩建及水生态环境工程在松北区万宝灌溉站奠基;4月,银水湾支渠率先开挖。经过施工者百余天“白加黑”、“五加二”的昼夜奋战,银水湾支渠主体工程已于近期完工。全长6.5公里呈“几”字形的银水湾支渠承载着松花江水穿越四个大型住宅区、科技新城及市政府行政中心区,宛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北国水城的项下,给城区带来了灵气和风韵。
据了解,为支持“北国水城”项目一期建设,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提供了85亿元非经营性项目贷款。截至11月初,北国水城已完成投资12.9亿元。如今,“北国水城”的画卷仍在描绘,预计到2012年水城一期工程将全部结束。
做足水文章 打造四维连通河流廊道
日前,《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百里生态长廊总体规划》正式通过水利部技术审查。《规划》提出在上起哈尔滨和双城交界处,下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全长123公里的松花江上,构建“纵向—横向—竖向—时间”四维连通的河流廊道。按照《规划》,哈市将对大套子岛、阳明滩岛、狗岛等湿地在保护原有生态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加强水系、景观工程建设的同时,哈市水务部门还加快了沿江景观道路的建设,于近日临时通车的友谊路延伸工程,虽然仅有1.5公里,然而这条依江而展的道路却承载了加强新老城区交通联系、提高堤防标准、延伸沿江风景线等多重效应;投资80亿元,集防洪、交通、景观等功能为一体的松花江北岸堤防暨堤顶路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松花江北岸的安全屏障、生态大堤、景观走廊、观光通道。
随着各项工程紧锣密鼓的启动、建设,哈尔滨“一江城中过,两岸竞繁荣,岛上景色秀,滨水皆风情”的梦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