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21日讯 在乡村、在山区,在我省最基层的地方,活跃着支农、支教、支医大学生的身影,他们靠信念在田野上扎根,靠拼搏成就各自的事业。与同龄人相比,在山区中挥洒的青春让张军强的人生路径显得与众不同。
“当我怀着无限的憧憬和兴奋来到这里,看到工作的地方只是个落后的山区,内心曾经涌动的理想和激情瞬间化成了失落与彷徨。”张军强这样描述他第一天到鸡西市麻山区的心情,“我来的时候,这里连个楼房都没有。”但张军强仍然选择留下来。
艰苦环境孕育成长空间
日前,在鸡西市麻山区疾病防治控制中心,记者见到了张军强。作为响应国家“三支一扶”号召的大学生,张军强现在是麻山区疾控中心的“顶梁柱”,在5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2006年,张军强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检验专业毕业。毕业前夕,他跑了79家用人单位却无果,正在迷茫之时,他在网上看到“三支一扶”的报名消息,于是他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首批大学生。
张军强来到麻山区疾控中心时,一些检验设备由于无人会用而被尘封。“当时的疾控中心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甚至连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都得委托区医院进行。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张军强在对全区卫生事业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后,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对卫生化验室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制定出了一整套实验室管理制度。
每一项工作的出色完成,都给张军强增添了一份动力和勇气:全区餐饮业餐具消毒效果的抽样检查监测,全区从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等项目检测,全区公共场所大肠杆菌检测……
2007年夏天,一场暴雨把麻山区太和村饮用水大井周围淹没,得到消息后,张军强立即赶到水源地取了水样,并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了准确的化验结果,使百姓吃上了放心水。
继续留任感受付出快乐
在上级领导和周围群众的赞扬声中,张军强体会到身上的责任。2008年7月,“三支一扶”服务期满,责任和情感又让张军强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吃惊的决定:和区委续签留用合同。这几年的时间里,张军强将所学的卫生检验专业知识应用于服务农村基层,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多次嘉奖,并在全国“三支一扶”工作会议上作为先进代表发言,还去上海做了巡回报告。
“现在麻山区的16个行政区、9个屯和4个社区,我都走遍了。”工作让张军强在付出中得到了快乐,在历练中得以成长。
张军强的家乡在山东,在家乡,他的有些同学挣着几十万元的年薪,而张军强如今月薪仅是900元,房子、车子都离张军强的生活很遥远。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张军强说:“当豪迈情怀归于平静,我会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我不仅感知了这片土地上的朴素、善良,更深刻地理解了奉献两字的含义。我现在已经和区里签了合同,要到吉祥村当‘大学生村官’了。”话语中,记者感受到,张军强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踏实做人,服务社会。
麻山区卫生局长吕洪良对张军强的评价极高:“他来了,太借力了。他创新的工作方法,受到了省卫生厅督导组的表扬呢。他搞计划免疫工作到村里时,画张平面图,走一家标一家,走到最后是张‘蜘蛛网’,哪家有需要计划免疫的孩子,一看图就知道。他现在也是我们这学历最高的人、最有权威的人!”
张军强的留用无疑与当地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鸡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旭对记者说:“来了张军强之后,麻山区领导还问,能不能再多给几个‘三支一扶’大学生。”据介绍,五年来,鸡西市共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300余名,分布在该市六区三县的几十个乡镇。
王旭说:为招兵买马,我们为“三支一扶”大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工作环境,制定下发了《鸡西市“三支一扶”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形成了人事部门牵头抓,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着力提高“三支一扶”大学生待遇,全力解决“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鸡西市选拔聘用“三支一扶”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暂行办法》被省人社厅转发,供全省借鉴,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们服务期满后的就业问题。
“三支一扶”计划应更加完善
据我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的汪涧介绍,从2006年至今,我省共有近700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通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较好地促进了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效缓解了基层教师、医疗和农业科技队伍人员短缺的压力,改变了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人才队伍结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事迹典型,带动和引导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汪涧认为,“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也为大学生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增长自身才干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我省鼓励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原则上应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有关人士认为,由于有服务期限限制,有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不稳定,经常参加各类招聘考试,给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建议制定政策,解决“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他还提出,因为补贴发放环节复杂,有时甚至不畅通。建议由省财政直接将补贴发放到“三支一扶”大学生手中。
据了解,目前我省的“三支一扶”工作也面临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个别基层部门对“三支一扶”重视不够,把选派的大学生当成实习生,在岗位安排上没有赋予相应的担子,限制了才干的施展和发挥。部分大学生把“三支一扶”当成“跳板”,个别人存有投机倾向,对工作安排、保障待遇,特别是就业安置的期望值过高。各级财政对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经费支持力度有限。加之“三支一扶”大学生所在服务地大部分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经费保障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有关人士建议,要加大对我省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此项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