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9日讯 一群素不相识的中老年人,互相打量着、询问着,不时记录着。每到周末,南岗区革新街教堂广场,都上演一场市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中国式征婚”大戏。别看满眼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却都不是真正的“主角”。
父母“接头”像“对暗号”,年龄、学历、工作是征婚“铁三项”
3月26日,星期六。记者早早来到革新街上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代子征婚”广场。定于上午9时才开始的相亲会,8点多就已人头攒动。记者环顾一周,没有找到一个年轻人的面孔,以50岁左右父母为主的人群里,甚至还有70岁的“奶奶级”家长。
记者看到,在广场周围的墙壁和舞台架子上,从高到低悬挂着一条条长绳子,五六百张征婚信息就像衣服一样被“晾”在绳子上。信息下方,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中年人或者老人。
“男孩女孩?”“多大?”“在哪儿上班?”“多高个儿?”“什么学历毕业?”“有房吗?”……
家长们“接头”像电影里对暗号一样,几乎都是这样询问和简单的回答。问学历,问年龄,问工作,如果前三问满意了,就会继续聊下去,否则就“免谈”,而对方也不会很在意,各自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征婚条件五花八门,“本地人”最受青睐
“体态要适中,太胖太瘦的都不好。”
“我未来的儿媳妇生辰八字一定得跟我儿子合,否则我就不考虑了。当然学历、身高、长相和性格等也要看看。”
“不想让孩子找外地的,以后照顾孙子没有搭把手的不说,一大堆亲戚三天两头还总往家里跑。”
“我姑娘1米7的大个,对方怎么也得1米8以上。”
“想给女儿找个外企工作的,挣得多,素质也高些”……
记者看到,父母们给孩子开出的征婚条件五花八门,要求对方有住房,但贷款还不行;要求对方有车,10万元以下的还不行;还有要求对方父母职业的,医生和公务员优先考虑。
征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个男孩多家“抢”
“又是女孩啊”,在现场,一些家长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记者了解到,从相亲会上征婚信息看,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基本达到三女一男的比例。
周六的相亲会开始一个小时后,现场喧哗起来,大家等到了一个意外惊喜:33岁的男青年王伟(化名)出现在广场。为女相亲的父母们纷纷围了上去。
王伟是被母亲“骗”来的。一见这架势,王伟赶忙让母亲到会场里面转悠,自己则到广场外面等候。可一些父母“执著”地跑过去,从工作到学历,从爱好到家境,团团围住王伟问个没完,同一个问题王伟甚至要回答四五遍。半个多小时后,还有两个家长竟为王伟“耗”上了,谁也不走,直到王伟同意和其中一位的女儿先接触看看,“落选”的那位家长才沮丧地走人。
王伟说,他不是第一次被母亲“骗”来相亲了,上次母亲借口让他跟着一起出门买菜,结果被骗到相亲现场。对于母亲的这种做法,王伟表示,能够理解母亲的苦心,但并不接受这种代子相亲的做法。王伟说,他今年33岁了,不是不想找,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眼看周围的同事、朋友都结婚了,孩子都快要上小学了,我也挺着急的。但我还是喜欢自由恋爱的方式,彼此自然地了解熟悉。“代子相亲”好像以前的“包办婚姻”似的,感觉自己像被展出。
随后,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位年轻人,其中有8位表示不认同父母代子相亲的做法。“朋友、同事介绍的可以看看,毕竟还知根知底;要是用相亲这种办法,一是觉得不了解对方,二是让别人知道了,觉得没有面子。”
“代子征婚”成功率颇高,一年促成300多对情侣
虽是缺失“主角”的舞台,“中国式征婚”的大戏却越演越火。据介绍,这个广场最开始只有数十位相亲家长自发前来,眼下,已经发展到每次都有数以千计的替子相亲父母参与。这与它颇高的成功率相关———相亲会举办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促成300多对情侣。
这个数据是相亲会的义务“管理员”老高介绍的,这个“职务”是相亲大军赠送给他的。他说,这个广场征婚大会,是我市唯一一个由市民自发组织的免费的“鹊桥会”。最初的组织者是几位为孩子终身大事着急的家长研究后,一拍即合。起初,只有几十位家长参加,后来人越来越多,到眼下,每个周末有数以千计的家长参加。热心肠的老高看到家长们把征婚信息写在纸片上,一两次就搓弄坏了,便建议家长们把信息塑封,不但美观,还很结实。他买来绳子,把这些信息统一挂在绳子上,统一管理。每到活动开始前,老高就把五六百张的信息挂上,到了晚上再把这些信息摘下来,收进大背包里,背着重达六七十斤的信息卡回道外二十道街自己家。老高说,相亲会举办一年多来,向他报喜“对上了”的就有300多对,“有几对今年‘五一’要结婚了,早上还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喝喜酒呢!”
老高说,如果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分手了,家长会再把征婚信息交给老高,重新挂上去。
“代子相亲”是适婚青年扩大交往渠道的一个补充
一面是不同意父母替儿女相亲的反对声,一面却是在反对声中颇高的成功率,这个看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的现象,折射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医学心理学博士张大生认为,单身潮中的城市年轻人大多数并不是刻意拒斥恋爱、婚姻,而是受教育的水平和经济独立的程度,往往让他们对婚姻有更高的期待而不敢轻易迈步。于是年轻人选择了等待,但父母们认为,这样漫长的等待是在浪费青春、蹉跎岁月,“代子相亲”就应运而生了。
张博士说,“代子相亲”是交往渠道的一个补充,给年轻人增加了认识接触异性的机会,与其他的相亲方式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这样的“盛会”,“主角”、“配角”颠倒,让适龄的年轻人感觉“被逼迫”,所以比较排斥。但是“代子征婚”颇高的成功率也说明,年轻人内心是渴望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开始新生活的。
不管儿女们赞成还是反对,父母们还是要将“中国式征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