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陈兆亭:他永远活在咱老百姓心中
2011-04-28 15:40: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报告团成员陈兆亭。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他永远活在咱老百姓心中

富裕县繁荣乡副乡长陈兆亭

  我叫陈兆亭,是富裕县繁荣乡的副乡长。有人说,枯萎的草木欲待春光普照而苏醒,久旱的禾苗企盼甘露滋润而勃发。我们老百姓说,于维汉教授就是那温暖的春光,就是那甘甜的雨露,使万千家庭获得了幸福和快乐。

  去年底,于维汉教授去世的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老百姓的心。乡亲们奔走相告,诉说往事,泣不成声。1953年前后,克山病在克山、富裕、德都、北安等地肆虐,许多村屯人心慌恐,谈病色变。“一到月亮泡,两眼泪滔滔,来时大车拉,走时一担挑。”“进了王显屯,挑了灶火门,妻死儿女散,落个单身汉。”这两首民谣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病区的情景。如今的富裕、克山等从前的病区,已基本消除了克山病。但在群众的心里,仍然记着防克医疗队,记着“人民的教授”、“人民的好医生”——于维汉。在乡亲们的眼里,百姓的苦难就是他于大夫的苦难,看着群众受苦他心疼。1957年冬天,房东赵大娘的孙子得了克山病。当时所能想到办法都用了,孩子还是没能救过来。赵大娘一家悲痛不已。连续几天,于大夫也是寝食难安。一说起这事,他就觉着自己欠了赵大娘一笔债,心里特别难受。1963年大年三十晚上,德都县兴龙公社凤凰山大队一个生产小队队长的爱人突然发病,咳血不止。于大夫连夜就往那里赶,忙了大半夜,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可没过多久,患者又出现呼吸困难,上气不接下气,随时都有过去的危险。于大夫顾不了许多,立即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患者安定下来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那是正月十五的一天,富裕县绍文乡振兴村一位妇女发病。当时天气寒冷不说,“大烟炮”还刮得天混地暗。于大夫不顾天气多么恶劣,带着两个大夫,仅在马车上铺些麦秆,外加一双棉被,就快速地出发了。由于路途遥远,雪深风大,走了一天一夜他们才赶到患者的家。因走的匆忙,走时没带吃的,路上只能靠吃雪充饥解渴。到了患者家,又连续抢救了二天三夜,才把那位妇女抢救过来。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病人的丈夫忙着要做饭。可那时家里穷呀,没什么好吃的。孩子跑到邻居家借来2个鸡蛋,做好后端上来。但于大夫他们说什么都不肯吃。病人的丈夫跪下说,于大夫,我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报答你们,就把这两个鸡蛋吃了吧。于大夫却说,“把它给病人吃吧,她比我们更需要营养。”

  在乡亲们眼里,于大夫就是老百姓的恩人,为了群众的利益他什么都舍得。在病区,于大夫不仅给群众治病,还特别关心百姓的生活,谁家有困难他第一个帮忙。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村民刘心源家里困难,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于大夫就把60斤粮票都送给了他。他母亲去世没钱买装老衣服,急得直哭。于大夫又把身边仅有的几十元钱送给他,使他的母亲得以入土为安。60斤粮票、几十元钱,今天看来微不足道。可在三年困难时期,那就是于大夫两个月的粮食,一大块工资呀!在一个人连饭有时都吃不上的年月,在一个人没钱给老人送终的时刻,那就是救命粮救命钱啊。那以后,刘心源逢人就讲,“于大夫救了我的命,帮我尽了孝,一辈子也忘不了他的大恩大德。”一天晚上,于大夫来到患者李淑珍家看病,他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病人不仅病情严重,还是个孕妇。抢救了大半夜,病情才逐渐稳定下来。于大夫看到产妇被子单薄,又把自己的大衣给病人盖上。看到病人嘴唇微微动了一下,于大夫就拿出兜里的苹果,切成细块,送到她嘴里。第二天晚上8点,李淑珍的病情再次恶化,除烦躁不安,还发现她尿中有血。于大夫判断,她是要分娩了。从没接过产的于大夫又给患者接了生。连续两个昼夜的忙碌,于大夫已经很累了,可他仍放心不下,一直守护到母子都平安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去。

  我们乡有个老人叫毕爱兰,她不到30岁就患上了克山病。由于家里穷,她不想治病了,一心等死。于大夫带着医疗队的医生给她看病时,毕爱兰却说,“不要看了,我没钱买药。”于大夫笑了,告诉她说,“你这病得吃药,没钱我出;你这病也得打针,没钱我给;你这病还得增加营养,喝豆浆,没钱我拿!”后来,毕爱兰12岁的女儿也患上了克山病。毕爱兰急的直哭,嘴里不住地说,“这日子没法过啊,我也不想活了。”于大夫耐心地对她说,“别急,我一定把你闺女的病治好!我治不好,就把我的女儿给你,让她给你养老。”在于大夫的精心呵护下,她们母子的病不但治好了,毕爱兰还很长寿,至今还健康地生活着。得知于大夫去世的消息,她手捧着于大夫与她们一家人的合影,一边流泪一边说,“于大夫是好人啊!他怎么能死呢。”

  在乡亲们的眼里,于大夫从来都是那样可亲可近,我们老百姓认可他、敬仰他、爱护他。村民初宝昌老人说,在病区,医疗队都是吃派饭。于大夫的第一顿派饭是在他家吃的。当时,他感到很犯难。心想,人家是大学教授,到咱家里吃饭,能好吃吗。没想到,吃饭时,于大夫不但亲热地和他唠家常,粗茶淡饭还吃的还满香。看到这些,初宝昌的担心不但没了,还时常和乡亲们讲于大夫在他家吃饭的乐趣。在病区,于大夫的穿着和百姓没什么区别。一年冬天,省城的一批学生到克山县实习。下了火车,学生们看到,接他们的人是一位赶着牛车的老大爷。他穿着羊皮大衣,戴着狗皮帽子。一路上,学生们跟“老大爷”搭话,有的问农村收成怎么样,有的问今年雪大不大?等到了实习点一介绍,大家才知道,这个“老大爷”就是远近闻名的于大夫、于教授。文革期间,于大夫被关押审查。一次批斗会上,有的村民说,于大夫对我们农民那么好,还要批斗他,我们想不通。有的村民说,要是再批斗于大夫,我就把他藏起来。还有一次,开会批斗于大夫。主持会议的人说,大家批斗吧。一个村民站起来,指着于大夫说,你为什么只给我们送白糖,不给我们买“老三篇”。批斗会变成了表扬会。一天,一个村民说通看守,带着窝窝头去见于大夫。看着于大夫吃窝窝头时那惊异的目光,村民高兴地笑了。这位村民为了能让于大夫吃上一个鸡蛋,想了很多办法都怕带不进去。想来想去,他把鸡蛋剥了皮塞进窝窝头里,才躲过了看守的检查。于大夫每次到病区回访,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就蜂拥赶来。他走到哪里,哪里就被围得水泄不通。一次,他带着夫人和孩子到我们乡过年,车子一进村,全村人就呼啦一下子围过来,喊着抢着请他到家里吃年饭。午饭刚吃过不久,晚饭时间还没到,又有几家人拉他吃饭。对这些他从不推辞,谁请都愿意去,因为在他看来,他不能辜负老百姓的一片情啊!还有一次,于大夫回病区探访,临别的时候,乡亲们有的开着四轮车,有的赶着毛驴车,有的推着手推车,把西瓜、粮食给他送来。他望着乡亲们那诚挚的面孔,摸着成袋的粮食,十分动情地对乡亲们说,“这么多西瓜、粮食,我怎么带得了哇?这样吧,我从每家的袋子里抓一把”。即使这样,还是装了整整一麻袋。

  我从小就常听乡亲们说,是共产党让咱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是新中国让咱老百姓当家做主人,是于大夫帮咱老百姓降伏了病魔,过上了健康、安定、幸福、有尊严的生活。他告诉我们:有一种爱,老百姓最珍重;有一种爱,会永驻人间。于大夫走了,但他还活着。他活在共产党人造福百姓的行列中,他活在人民群众的心田里。人民群众永远怀念他,病区的乡亲们永远怀念他!

  附:陈兆亭简介

  陈兆亭 汉族,1966年8月出生,大学学历。1989年—1996年任富裕县繁荣乡中学教师,1997年至今在富裕县繁荣乡人民政府工作,现任富裕县繁荣乡副乡长。是于维汉同志生前救治病区的代表。

责任编辑:张隽珊

【专题】于维汉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