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依安农民公寓竟住进镇干部 开发商定价农民买不起
2011-05-11 08:46:27 来源:生活报  作者:崔立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中心村农民公寓

  生活报5月11日讯 国家为了改善住房困难农民居住环境,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村推行泥草房改造项目。然而,在依安县中心镇,以泥草房改造名义建造的农民公寓,居住者却少有农民的身影,镇里的生意人、镇政府干部,甚至副镇长也身在其中。

  知情人说,农民公寓由开发商定价,那些真正有住房需求、符合购房条件的农民因房价过高被挡在门外。而在镇子里有头有脸的人乘机堂而皇之住进了农民公寓。国家给予农民的政策和补贴被当地政府随意支配和滥用。

  当地农民气愤地说,农民公寓成了有名无实的泥草房改造形象工程。

  5月1日,当记者驱车抵达依安县中心镇中心村时,一眼便看见了采访目标——白墙红顶的农民公寓。

  中心村是中心镇的“镇中村”。这座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农民公寓当属小镇里最显眼的建筑。

  2009年5月,农民公寓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镇政府以泥草房改造、解决农民住房问题的名义申请并获得批复的。

  2010年11月,农民公寓三栋楼相继竣工并交付使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那些不是农民身份又有足够资金实力的非农民却成为了这座农民公寓的主人。

  项目开始

  就违规拆迁

  徐晓东七拐八拐把记者带到他租住的一间简陋的平房内,在那里,他向记者道出了这座农民公寓的秘密。

  徐晓东,中心镇人,曾在农民公寓所在地有一处门市房,公寓开建后,他的房子被拆迁。

  其实,农民公寓居住者并非农民的事情在镇里已经是尽人皆知;实际居住者以农民的名义冒领泥草房改造补贴也不是什么秘密。只不过是,公开站出来讨说法的只有徐晓东一个人。

  徐晓东说,“2009年4月,开发商王立志要扒我的门市房,我与王立志达成了拆迁协议。结果房屋竣工入户时,我俩因拆迁协议产生争议,按理我只要补交六万多元房款就可以,可王立志却要我补交30多万元。”

  徐晓东向有关部门反映王立志拆迁问题,结果,依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拆迁办查出开发商王立志属于私自拆迁,没有办理拆迁许可证,拆迁办对王处以六万多元的罚款。

  镇政府干部住进农民公寓

  这次被罚后,徐晓东与王立志的矛盾愈发激化。2011年3月19日,王立志以“依安县中心镇中心村农民公寓”的名义给徐晓东发出“最后通知”,要求徐晓东30日内交纳房款办理入户,否则,将徐的房屋转卖。

  这张盖着“依安县中心镇中心村农民公寓”印章的通知书引起了徐晓东的格外注意。“这个项目不是王立志开发的吗?怎么又变成农民公寓了?”

  “既然是农民公寓,为什么住在里边的人却不是农民?这里一定有文章!” 徐晓东找到一份2009年3月发布的《依安县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方案中说,“农民公寓是依安县农村泥草房改造的三项重要形式之一,其余两种形式是整屯推进和整村推进。农民公寓农民建,入住农民每户补贴资金1万元。”

  “方案还说,泥草房改造是以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以农村贫困户、危房户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泥草房为突破口的。”徐晓东说,根据该方案,住进农民公寓并享受政府补贴的必须是原有房屋是泥草房的农民,且改造地是本人户籍所在村屯。

  根据以上条件,徐晓东发现中心镇的农民公寓名不副实,住在里面的绝大多数不是享受泥草房改造优惠条件的农民,而是社会上其他人员甚至是镇政府机关的干部。

  镇长:副镇长是租农民房居住

  徐晓东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从有关部门获得的52户购买农民公寓并享受泥草房改造补助人员的名单,该名单还标注了与其对应的该房屋实际居住人的姓名。

  记者注意到,名单中有31人是镇政府以及镇医院、学校、信用社、派出所等部门的干部,镇政府副镇长王洪民、镇政府妇联主席兰玉杰、民政助理孙树清、农税专管张庆林、农服中心副主任雷明等人的名字也在其中。

  对于农民公寓居住的并非全是符合泥草房改造条件的农民的说法,中心镇镇长闫立和并无异议,但他有自己的解释。

  记者在徐晓东提供的一段视频资料中看到闫立和镇长与徐晓东的一段对话,中心意思是:徐晓东反映农民公寓居住者多数不符合条件,其中包括副镇长王洪民也住在其中,对此,闫镇长的解释是,王洪民是租住中心村农民安超杰的房子,至于徐晓东提供的以王洪民为用户名交纳电费的票据,闫镇长称并不能说明该房屋的产权问题。

  记者调查:副镇长的“房东”不符合买房资格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有知情人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中心村农民公寓楼补助资金发放表”。在这份表中,记者看到在“领款人”一栏中,签有中心村农民安超杰的名字,领款金额是1万元。其“购买”的住宅是正楼3单元5楼2号,这户住宅,正是副镇长王洪民的现居所。

  随后,记者找到了安超杰的住处,这是一处砖瓦结构的房屋,显然不符合泥草房改造条件的规定,也就是说,不该享受泥草房改造的相应政策。而且邻居还证实,安超杰一直居住在这里,没有搬走。

  中心村会计老刘说,“实际上中心村上楼的也就五六户”,而村党支部书记梁忠新却说,“上楼的就三户。” 

  采访中,一些村民的说法也印证了村干部的判断。“农民公寓由开发商定价,每平方米1400多元,最小面积的户型也要十多万元。这样的房子我们怎么能住得起啊?”中心村一位农民说。

  然而,即便这样,到目前为止,该农民公寓130多户住宅和商服房已经基本售罄,入户率超过了90%以上。可是,住在这里又有多少是符合泥草房改造条件的农民呢?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