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5月13日讯 为什么哈市频现沙尘天气呢?肆虐的沙尘敲响了生态警钟,同时也使如何防治沙尘这一课题进入黑龙江省环保工作者视野。专家们指出,要从根本上防治沙尘还需从地面动手。
大小兴安岭“绿色长城”有豁口
大小兴安岭一直是哈尔滨防风固沙的一道天然屏障,如今风沙长驱直入,已经明确地向我们发出了警告,“绿色长城”出了问题。
卫星上拍摄的我国地表形势图揭开了谜底:大小兴安岭筑起了一道“人”字型的生态屏障,使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免受沙尘的袭击。大兴安岭南部余脉连接草原的地段,由于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地表已经呈现土黄色,沙尘正是从这里找到了进入黑龙江的“突破口”。
前些年,我省已开始进行生态环境的全面调查,并着手进行大小兴安岭的防风林建设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专家称,森林是天然的吸尘器,具有吸附尘沙的作用,保护植被,为荒山披上绿装,增加林木的密度是防沙重点。
冰城“护城绿墙”所剩不多
“如果城市周边有一道绿色的屏障,那么沙尘也不会肆虐。”哈市林业局宣传部的吴志伟说。
据相关统计,上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市区森林覆盖率为52%,而到了2002年,市区的绿化覆盖率只有31%。市区内可绿化面积不断减少,城郊宜林面积也所剩不多。以这样的绿化水平与来势汹汹的沙尘交锋,败阵是难免的。
另一方面,记者从哈市林业局今年年初的全局工作会议上获悉,哈市周边可绿化的空地不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哈市林业部门。
也就是说,城市周边可绿化地段大部分已进行了绿化。林业部门提出:“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资金短缺、用地难等问题渐成瓶颈”。
造林更需保护植被
哈尔滨市区每年的绿化投入不小,可见政府部门改善城市环境的决心,可是,大规模绿化投入却没有让哈尔滨变得更绿。
未来五年,哈市计划造林40万亩。专家们建议,防治沙尘当务之急是保护植被和湿地,尽量控制毁林、毁草开垦和过度放牧,并在城区和城郊选择长青植物大力栽植,减少裸露地面。同时,建立科学的沙尘预警监测机制。
同是绿化小树大树不可比
对于哈尔滨的街道绿化,人们可能都有一个印象,就是树冠大的树越来越少了。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实验室聂绍荃教授说:“大树和小树就像是大人和孩子一样,一平方米的叶子一昼夜可吸收4克的灰尘,一棵大树的生态作用当然远远超过一棵小树。”
“城市绿化多少,树木的大小,搭配的种类都很重要,城市绿化好了,对浮尘就是屏障。如果每个城市绿化都不好,那沙尘就如履平地,并且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聂教授说。
有人认为,目前的城区缺少绿化空间,聂教授认为有办法解决。他提倡在有限的空间内精细造林,有效利用沟谷河岸、道路接口。“街道绿化应坚持快慢结合、乔灌结合、针阔结合,每个树种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作用。”聂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