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7日讯 近年来,哈尔滨市环境部门公布的空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与市民切身感觉不完全一致,记者从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获悉,因现在空气质量监测的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与人感受还存在差距,近期,哈市环保部门将监测项目中空气中的颗粒物由10微米提高到2.5微米进行试点监测,使监测结果更接近平常人对天气好与坏的感受。
据哈市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哈尔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比2009年增加两天,比2005年增加29天。记者在哈市各区随机询问多位市民,大家普遍认为,近几年,哈市冬天的煤烟天、春天的沙尘天偶尔还会出现,并没有感觉出哈市“好天”有那么多。
据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部工作人员白羽军介绍,现在哈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重要的监测数据之一是可吸入颗粒物,也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学名称为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影响此顶监测数据的通常有烟囱、车辆、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等。人的感受比此数据监测的数值更为细微,人感觉到的“好天”感受更加接近标准更高的可入肺颗粒物,又称PM2.5。
据了解,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较大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白羽军表示,现在空气质量优良不等于传统意义的“好天”,所以会经常出现人感觉天气灰霾,而环保部门的测定结果却为空气质量良好的现象。为使空气质量日报更接近普通市民感受,今年国家环保部在包括哈尔滨在内的全国20多个城市,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改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对空气质量进行试点监测,此种方法测定后的“好天”将接近市民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