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5月28日讯(记者 孙晓锐) 28日下午,由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和黑龙江出版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纵观古今人文事,通览黑水文化风——黑龙江地域民族文化图书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省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来自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新闻出版局、黑龙江出版集团等部门领导共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在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黑水世居民族文化丛书》《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和黑龙江省精品出版工程图书《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丛书》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黑龙江地域民族文化的图书。本次研讨会围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这一系列图书和黑龙江地域民族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学者以“弘扬龙江地域文化,共建民族文化家园”为主线,就如何挖掘和整理龙江地域民族文化及现存问题,如何整体构思、采取相应的举措等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对如何从根本上构筑当代龙江文化之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新闻背景:
名词解释:黑龙江地域民族文化
漫长历史传承中,黑龙江流域养育了为数众多的古代民族,这些民族分为三个族系:其一为东胡族系的乌桓、鲜卑、契丹、蒙古;其二为肃慎族系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其三为濊貊族系的扶余、高句丽。这些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发展崛起,纷纷踏上历史的舞台。从建立政权的时间上来看,濊貊族一系崛起的最早,早在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经济也有很大的发展,农业出现饲养猪、马、牛等牲畜,并且善于狩猎。至西汉时期濊貊人建立了强大的扶余、高句丽政权。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不断加深,经济、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到了北魏时期扶余政权在高句丽、慕容鲜卑等强邻的攻击下逐步走向衰亡,高句丽也于公元668年在唐朝和新罗的联合进攻下亡国,这两个民族分别融入新罗、靺鞨、鲜卑、突厥等民族之中,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东胡族系的慕容鲜卑与肃慎族系的粟末靺鞨随后开始崛起,慕容鲜卑在西晋时(265—316)建立起前燕政权,粟末靺鞨在唐朝时(618—907)建立渤海政权。而且这两个族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与濊貊族系相比却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历史趋势。特别是东胡族系的鲜卑、契丹、蒙古,肃慎族系的靺鞨、女真、满洲,不仅在黑龙江流域崛起发展,而且策马南下、逐鹿中原,甚至面南背北,君临天下,汇入了浩荡的中华文明之历史长河,创造了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轰轰烈烈、气壮山河,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与走向产生了直接而深远影响。如今鲜卑之石室,至今人迹罕至;上京之宫阙,早已废为丘墟;斡难河两岸,依旧牧歌悠长。然而曩昔之繁盛,今人尚可望风怀想。与我国其他边疆民族相比,黑龙江流域所孕育的古代民族能够发挥非凡的作用,其中的历史不仅足以让今人思索神往,而且也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
现今东胡族系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以及肃慎族系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游牧狩猎民族依然在这里生息、劳作、繁衍,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但从西汉时期开始,就不断有其它地区的民族陆续迁移到了这片土地上,至明清时期汉族,回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也成为黑龙江流域的世居民族,为黑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这一悠久的文化遗产长期被忽略,人们一提到黑龙江流域,就与极边荒蛮、流放苦寒之地和“文化沙漠”相联系,而事实绝非如此。肃慎、东胡之源远流长于此,鲜卑、女真之进据中原以此,蒙古、满洲之奄有天下亦以此。千余年间,豪英雄秀,济济不泯。这些民族在崛起之后都对民族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视,在与中原民族联系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学习中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面。其影响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