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管理民政先行 创新公共服务百姓满意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发展
盛民轩
“以百姓为本,为百姓服务,帮百姓解困,给百姓温暖。”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把“谋发展”与“惠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加民政工作的社会参与含量、工作创新含量,努力构筑社会关爱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了公共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让广大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增加社会救助含量,加密民生安全网,创造阶梯式的救助模式,58.4万困难群众直接受益
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救助工作的主要目标。近几年来,哈尔滨市通过提高标准、扩大受益范围,加强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低保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分别实行了差额救助、定期定量救助、临时救助和节日补贴,实现了困难群众救助从低到高全覆盖,创造了阶梯式的救助模式,直接受益困难群众58.4万人。
该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低保和低收入困难家庭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意见》。年初,启动动态调整机制,将城市市区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1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标准由372元提高到432元,低收入家庭标准由465元提高到540元。
“加密民生安全网”是哈尔滨市增加社会救助含量的又一举措。在保障困难群众基础救助的同时,又从医疗、教育、住房、供水、供暖、物业等方面采取了专项救助措施。医疗救助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教育救助在加发保障金的同时,实施了低保家庭大学生救助;住房救助范围由城市低保家庭扩展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哈尔滨在全省第一个实行了困难群众基本殡葬费免除政策;还将低收入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纳入供热保障范围,仅2010年全市就支出专项救助金4.5亿元。
“抗灾救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哈尔滨市建立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2009年以来,先后下拨救灾资金和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8244万元。全力以赴援助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10411万元。
面对灾害频发的自然环境,他们全面提高基层减灾救灾能力。2010年,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政府安排110万专项资金,创建了37个减灾示范社区和30个减灾示范村(屯)。今年,该市将创建30个“减灾示范社区”。同时,计划投资3900万元,启动建设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工程。
——增加社会参与含量,构筑社会关爱体系,以亲情式服务为老年人营造温馨家园
“想老年人所想,帮老年人所需。”哈尔滨市针对老龄人口迅速增长的现状,加快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步伐。近几年来累计投资5.1亿元,对公办社会福利机构实施了22项新建、维修、改造项目。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哈市民政局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全方位配套,打造精品工程,重点建设的市安康社会福利院,建筑面积达8.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800名老人入住,300名老人就医。安康社会福利院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老年人需求,建筑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达到省内最好,国内一流。
该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大大增强了社会养老能力。目前,城区养老床位达到11572张,较2009年初增加了1200张。为了引导和规范小型养老机构运营行为,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城区245家小型养老机构进行连锁经营改造,老年人的养老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从2008年开始,哈市投入4亿元实施了哈尔滨市农村敬老院整合建设三年规划,建成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服务机构107所,床位总数17442张,集中供养能力达60%以上,建成了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体系。哈市有国家级先进敬老院1所,省、市级先进敬老院26所,哈市民政局获得了全国五保供养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增加社区管理内容的含量,动员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增强社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
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有组织地把“社会人”管起来,让“社会人”成为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社区人”。
哈尔滨市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来抓,把着力点放在打基础、利长远上。三年前就制定了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规划,相继出台了《居住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投资2.95亿元,在主城区建设标准化社区用房。截至目前,社区用房已建成334处,达到300平方米标准的比例由13.5%提高到75%,有效改善了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条件。
哈市把社区干部的生活补贴由每月450元和500元提高到1500元和1800元。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得到妥善解决。同时,还建立了社区两委成员报酬自然增长机制,以保证两委成员报酬与社平工资同步增长。
为促进社区健康发展,哈市把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起自然增长机制。社区工作经费从每月20元提高到目前的每月3000元;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由每年的2000元提高到10000元。为彻底解决社区供热费问题,哈尔滨市委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从2010年起,全额补助社区公益用房供热费,极大地减轻了社区经济负担。
在哈市民政系统大力开展了以“民政干部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为主题的服务社区活动。哈市近200名民政干部以进社区包点的形式,深入100个社区,帮助社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480个,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工作整体水平。
——增加国防和双拥工作含量,拥军动真情,优抚优待,书写优抚安置双拥工作新篇章
哈尔滨市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安全、涉及长远的大事来抓,做到有明确的任务指标,有具体的实施计划。他们积极为驻哈部队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为改善部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哈市累计为部队投入经费8.5亿元,为驻哈部队解决用地98万平方米,减免基础设施配套费100余万元。建立“军营流动图书馆”54所,赠送各类图书30余万册,为科技强军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哈市共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1910人,为7019名企业军转干部发放各类补贴累计8149万元,妥善安置随军家属373人,安置退役士兵7488人,接收安置军休干部1354人、无军籍职工850人,为部队官兵解决了后顾之忧。哈尔滨市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殊荣,正在向“七连冠”目标迈进。
为做好在乡复员军人、残疾军人、军烈属等优抚对象的保障工作,该市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进行自然增长,年均增幅达4.8%,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始终处于全省前列。
几年来,该市累计投资2110余万元,新建住房1044户,修房2167户,使重点优抚对象的住房条件普遍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区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全部实现了砖瓦化。
建立“区、县(市)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资金账户”,“参保参合”达到全覆盖,医疗补助比例分别达到40%—60%。在省医疗补助金基础上,又分别增发400元—800元不等的门诊医疗补助费。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优抚医疗数字网络化管理,实现了“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增加工作创新含量,培育民间组织,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加油助力
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完善以民间组织为重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加大工作创新力度,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题为突破口,创新组织载体,大力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哈尔滨市从提高审批效率入手,民办非企业单位审批由60日改为即时办理,社会团体审批由60日缩短为20日。目前,全市有各类民间组织4316个,比三年前增加了1120个。
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他们在社会组织中开展了“争当政策宣传者、企业服务者、社会实践者”活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为社会发展作贡献。通过协会牵线搭桥,为2300家企业找到了“娘家”。五常大米协会通过制定标识芯片的方式,为五常大米办理了“身份证”,重振了五常大米品牌;家具协会连续举办八届家具展销会,为家具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他们加强了区划地名建设工作,街路修到哪里,路牌就立到哪里,房屋建到哪里,门牌就挂到哪里。对465条街路、17个居民小区、3个广场进行了命名;对41条街路进行了更名;设置地名标志路牌1680余块;门牌12万余块。开通了哈尔滨区划地名网,录入行政区划数据2191条,输入文字信息135万字,地名标志分布数据1600多条,门牌编码数据12万余条,极大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
全市8区婚姻登记机关实现了联网,完成了近100万条原始数据的补录工作。推出了周六登记、特殊节假日预约登记和取消婚姻证书工本费等便民措施。获得全国婚姻工作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他们还规范了殡葬收费标准,出台了免除重点救助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惠民政策,2010年对市区657户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免除了4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累计44万元。圆满地完成了清明节祭扫的组织管理工作,实现了文明清明和平安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