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独臂撑起爱的天空――追记原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街道
抚安社区党委委员、地工街党支部书记王殿海
作为一名老人,他和善、热情、质朴;作为人生的强者,他始终坚持奉献社会,默默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标准。虽然失去一条腿和一只胳膊,但他那份对社区的情,宛如老树生根大地锲而不舍。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在千家万户中传扬¨¨¨
他叫王殿海,44年前,一场意外事故使年仅25岁的他失去了左臂和左腿。40年来,作为道里区抚顺街道办事处抚安社区一名普通党员,他依靠一只胳膊、一条腿为大家服务,被称为“困难群众的主心骨、迷途孩子的知心爷爷”。2010年2月,王殿海去世。生前,他经常说:“要用一生有限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虽然不是豪言壮语,但却让人为之震撼。
一次意外事故留下残腿断臂
王殿海, 1939年出生,祖籍山东。16岁时来到哈尔滨,在原哈尔滨铁路水电段当一名电工。年轻时,他倔强好学,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工友们都称他为倔强的“小山东”。1964年,刚刚结婚一年的王殿海,在一次带电作业时被万伏高压电击中身体,从此他失去了左臂和左腿,同时也失去了美好的青春年华。虽然安上了假肢,但是却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这一打击让王殿海曾经一度意志消沉,觉得自己成了社会的负担。
两年后,在单位和大家的鼓励下,王殿海才彻底从阴影里走出来,坚定了生活下去的信心。他经常拖着6公斤重的假腿在街道和庭院里锻炼,看到双职工的孩子放学了没人看管,就主动为上班的工友看孩子,从1个增加到7个,有的刚会走路,有的快要上学了,看不过来就让爱人帮忙,家里成了免费托儿所。他说:“虽然自己累了点,却减轻双职工的负担,心里感到很高兴”。从此,王殿海找到了身残后的人生价值。
红袖标一戴就是40年
王殿海住在抚顺街道十五委,紧靠铁路货场,当年这里是棚户区,地势高,老哈尔滨人管这儿叫“地包小市”。因为过往的行人多,60年代末,这里的治安秩序上了全市“黑名单”,是盗窃案件频发地,多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金抚顺,银地包,靠着铁路有吃烧”。居民对当时治安环境很不满意,特别是晚上出入家门时提心吊胆,一些居民还编了一套新版顺口溜:“住在小地包,日子很难熬,盗窃常发生,治安太糟糕,谁敢管闲事,就得挨一刀”。
王殿海就没信这个邪,拖着假腿、挂着假胳膊主动帮助派出所破案。因为他提供的有价值线索最多,1968年被十五委选为治保主任,在“地包小市”他是第一个戴上红袖标的人。每天从早到晚,给大家看门护院,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的脚步一天都没停止过。当年地德里居民住的都是平房,小胡同弯曲狭窄,结婚的车进不去,出殡的灵柩抬不出来,火灾隐患也十分严重。一到风天,他总是走上街头巡视,早早把防火旗插到指定的街口。越是大雨天,他越是放心不下,怕街道上的水倒灌居民家里,怕低矮的小平房倒塌后伤着人,他穿着雨衣、拄着木棍,哪里有排水口就站到哪里,及时清理影响排水的杂物,雨中的王殿海,假臂上那个红袖标是那样耀眼,几十年如一日,王殿海把0.18平方公里的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
从居委会治保主任到社区联防队员,再到治安协管员。在40年里,这个街道官虽然改了几次名,但是王殿海假臂上的那个红袖标却始终没有褪色。为了百姓的平安,王殿海对这份没有报酬的差事不弃不离,宁愿把自己的老命搭上也要为社区换来平安。
20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带领3名联防队员在街道上巡视,走到铁路小学校附近,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的喊声,顺着声音找去,发现一名女青年的背包被歹徒抢走,他马上让其他队员追赶歹徒。不熟悉地形的歹徒钻进一栋三层楼的楼道里,手持一把尖刀大喊:“你们不要上来,否则就跟你们玩命”。王殿海赶到后,让大家跟在他身后,用左侧假臂作掩护,一步一步地逼向歹徒,当歹徒用尖刀刺向他假臂的一瞬间,联防队员迅速制服了歹徒。据当年管片民警介绍,象这样危险的“闲事”,王殿海一年也要管个几次。
40年来,王殿海拖着那条沉重的假腿在巡逻时发出的咚咚声,从居民的门前远了又近,近了又远,每次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居民心中就多了一份安宁,而王殿海那只半截左腿被假肢磨出的鲜血染红了半个裤脚。他先后配合公安机关捕获犯罪嫌疑人112人,破获各种案件174起,提供破案线索830余条。
迷途孩子的“知心爷爷”
因受当时居住环境的影响,“地包小市”的孩子有很多参与偷盗、打架、抢劫的,每当看到那些天真的孩子因教育不到位而犯罪时,王殿海的心就像刀割一样。从事多年社区治安员工作的他,感到自己的责任很重,主动承担起抚安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
为把社区里的青少年管起来,他一条街、一个院地搞摸底,在辖区内500多名青少年中,发现有30多名孩子存在偷摸不良恶习,有7名青年属于“两劳两放”人员,许多家长上班不放心,担心孩子在社区学坏了。王殿海结合自己从事多年治安员经验,提出了“五心”帮教法,即:用爱心感化、用耐心说服、用诚心帮助、用热心教育、用关心体贴。组织社区孩子开展理想教育演讲,带领孩子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对重点帮教对象,还采取“一访、一请、一勤”的方法,引导孩子走正路。“一访”,是对个别孩子所在学校和家庭进行走访,发现异常及时教育,防止反弹;“一请”,是对不愿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孩子上门邀请,使他们定期接受教育;“一勤”,是勤和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孩子们的眼里,王殿海是他们最好的知心爷爷,他循循善导,默默地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社区里有一名叫小飞的青年,从十几岁开始打架斗殴、屡教屡犯。当年他父亲扯着儿子的脖领子找到王殿海说:“我实在管不好了,您帮俺教育这孩子吧”。为了帮助小飞健康成长,王殿海让小飞暂时加入到社区联防队,平时经常与小飞一起唠家常、谈理想,教育他人活着就应活出个样儿,要走正道。通过言传身教,小飞慢慢地有了转变,他说:“就我这个样子,想走正道谁敢要我”。王殿海找到街道的一家钣金厂,用自己的老面子作保证,为小飞找了一份工作。由于小飞肯干,很快成为生产骨干,后来还当上副厂长,带动一批有前科的青年走上了正路。
在王殿海的带领下,社区里成立了由老干部、老党员、老工人、老教师组成的“四老”帮教组,进学校、入家庭,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现了他“教育一个孩子、帮助一个家庭、健康一个社区”的愿望。20多年来,王殿海与大家共同帮教80多名失足青少年,先后有59名青年参加了工作,5名中小学生告别了游艺厅走进校园课堂,5人加入共青团、4人参军、3名青年成为创业小老板。
特殊家庭离不开的主心骨
王殿海要管的“闲事”确实不少,也很累,但他常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需要我们焕发青春,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
抚安社区有三多:困难家庭多、残疾人多、孤老寡户多。帮助这些人需要钱和物,而王殿海每月和老伴就靠他1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他省吃俭用,宁可把钱攒起来给困难孩子买书本,给孤老户买鸡蛋,给患病的人买药,也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在社区207栋居住着一户居民,父女俩都是智残人,买菜不知道给钱,有病不知道吃药,一个月的低保金没几天就花光了。父女俩几乎不与外界接触,邻居有事敲他家的门也不给开。王殿海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当起了他家的理财会计,每月合理支付低保金,逢年过节将买好的食品送到他家。今年春季的一天,邻居告诉王殿海,那家残疾户的女儿犯狂躁症,影响别人休息。王殿海赶紧来到药店用自己的医保卡买来镇静药,及时让自己老伴送上楼,帮助患病的女儿服上。后来,这个智残孩子一看到王殿海,嘴里就一个劲地说:“谢谢爷爷,谢谢爷爷”。
在抚安社区还有两个受王殿海资助的学生,一个是初中生李恒艳,一个是高中生肖鹏。两个孩子都因父亲去世,成了单亲家庭。孩子的母亲有的做家政,有的捡破烂,两个孩子连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中考和高考之前,王殿海提前买好了本和笔,分别送到两个孩子的手中,每人还留下50元钱零花钱,告诉他们好好上学,有困难找王爷爷。为了表达对王爷爷的感激之情,孩子们在作文中这样写到:王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他用钢铁般的肩膀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王爷爷是一位残疾人,他用一颗善美的心灵赢得了杏林春暖,用那只坚强的独臂,为社区撑起爱的天空;王爷爷是一名党员,他用无私奉献的行动把汗水洒向社会,赢得了一方百姓的好口碑。
1973年,王殿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荣获公安部一等功;1989年,被授予全国城乡治安联防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模表彰大会上,王殿海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2007年,被评为“感动哈尔滨十大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