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大科技支撑 大水利助力——稻海大美建三江
2011-06-25 13:56:2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6月25日讯 “朋友,你想看大海吗?请到北大荒来。”正像这首歌里唱的,夏至之际,行走在“绿色米都”建三江的大地上,15个农场的950万亩稻田就像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

  抢农时上标准备耕前移

  21日5时,记者来到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第37作业站水稻示范户张景会家的稻田里,只见齐刷刷的稻苗茂盛挺拔,细数叶片,第8叶已露出头儿。正值分蘖盛期,工人正在喷洒生物微肥促进水稻生长。田边的机井正在欢快地把水抽进晒水池。老张说:“水温达到18摄氏度以上才让进田。”现在水肥管理是关键,他和两个工人每天天一亮就起来看水,按叶龄施用调节肥。

  唠起今年的水稻长势,张景会说:“苗有这样好的长势多亏功夫下到家了。”去年秋天气温高、水稻成熟早,张景会650亩水田9月25日开始收获,家里的收割机、割晒机、拖拉机都派上了用场,秋翻地深度达到25厘米。平、净、大、齐、深、匀、碎、透,对这些整地标准,他张嘴就来如数家珍。一步抢前步步主动,今年3月1日他家的12栋育秧大棚全部扣完,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实现了早化冰、早摆盘、早播种,通过提高大棚内的温度确保种子播在暖床上,达到播种后苗齐、苗匀、苗壮。

  去年秋天,七星农场严抓“四秋”工作,做到水稻秧田秋整地、秋做床、秋备床土、有机肥100%,秋季本田取土200%。推进集中供营养土技术,高标准完成83.5万亩水田的池埂取直、格田扩大工作,为今年水稻持续高产奠定了基础。

  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长樊庆东介绍,建三江15个农场从去年秋收开始生产准备突出一个“早”字。3600多台割晒机全部出动,收获速度快、整地速度快,完成秋旋和筑埂。春季育苗置床、床土准备、统一供种、浸种催芽、芽种发放、泡田整地、插秧等环节全部提前,全局春播比去年提前7到10天完成。

  育秧智能化插秧机械化

  在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造型新颖的智能化浸种催芽工厂占地2700平方米,可一次浸种催芽1020吨,为全管理区17.5万亩水稻提供所需芽种。目前,七星农场的6个管理区各有一个这样的工厂。

  今年春播中,七星农场制定了高产配套技术措施,推广种子统一包衣100%、统一智能化生产芽种100%,推广毯式育苗技术、钵型摆栽技术面积达到50万亩,利用自主研发的七星牌新型钢骨架超级大棚培育的稻苗,根壮秆粗,大大提高了秧苗素质。

  走进农户张明远家的育秧大棚,长100米、宽12.5米的超级大棚,育出的稻苗可供300亩地。应用3G物联网技术,在家用手机操作就能实现自动控制微喷、智能化卷帘通风,大棚温度、湿度、置床水分全部实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对大棚进行综合利用,现在大棚里种植的西瓜25天后就可上市,再种一季蔬菜,每栋棚的综合效益可达10万元。目前,管理局已拥有百栋以上集中智能化水稻育秧大棚基地400多处,到今年年底可达到700处。

  今年,建三江管理局农业投入达10.5亿元,其中:全局电动自走式秧田精密播种机1590台,保证播种的匀度和密度;新进洋马高性能插秧机2000台,总数已达4958台,担负全局20%的插秧面积;新增卷帘通风器2.5万套;全局各农场新进和集中检修预防稻瘟病弥雾机达3.2万台。

  大科技支撑 大水利助力

  6月22日,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揭牌。园区核心区面积10万亩,示范区面积300万亩,辐射区面积3000万亩。

  目前,建三江管理局各农场全面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以“三化一管”栽培模式为主体,不断将新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主推种子包衣技术、新型大棚旱育壮秧技术、智能化芽种生产技术、电动播种器精密播种技术、钵体毯式育秧技术、高性能插秧机应用技术、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氮肥后移技术、浅湿灌溉技术、井水综合增温技术、叶龄诊断技术、植保综合技术、航化健身技术等13项技术。管理局农业局长姜孝义介绍,为了把水稻要素科学管控技术落实到位, 1000多名技术人员分布在15个农场的各个管理区、作业站,全局冬训和现场培训达到15万人次。

  水利是“绿色米都”动力之源。为了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局积极做活地表水利用文章,近几年全局累计投入10亿多元,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建成使用八五九农场乌苏里江渠首灌区、勤得利农场黑龙江灌区渠首,开工建设青龙山黑龙江灌区渠首工程,同时还在各类沟渠等工程新建拦蓄地表水工程4561处,利用地表水面积达150万亩。

  在发展大农业的同时,建三江全力打造全国优质粳稻米的生产中心、加工中心、物流销售中心,通过做大产业放大区域效应。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粮库群,仓储能力达360多万吨,建设了15个工业园区,建起大米、稻谷油等精深加工企业142家,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

  从七星农场一路向东行驶,创业、红卫等一个个水稻专业大场伸向天边的绿色稻海美不胜收,在这壮美的画卷里,展现的正是现代化大农业的神奇力量。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