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爱心与奉献同在生命与使命同行 记福利院护士长陈玉舫
2011-06-27 10:22:05 来源:东北网  作者:梁镌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病患们与陈玉舫宛如一家人。 东北网记者 梁镌文 摄
  东北网6月27日讯 题:爱心与奉献同在生命与使命同行——记哈尔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护士长陈玉舫

  记者 梁镌文

  哈尔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是市民政局所属的福利事业单位。在这里,生活着300多名痴呆傻、盲聋哑等孤残人员,也称“三无”(无法定义务赡养人或监护人、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人员。在这个弱势群体中,多数人没有逻辑语言和正常的思维能力,有的长期瘫卧在床,大小便失禁;有的衣扣不会系,鞋不会穿。可这里的工作人员凭借超乎寻常的耐心,爱心、关心,使孤残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护。陈玉舫,就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之一,她用她的爱心,让孤残人员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病骨柔情她是工作中不倒的铁人

  陈玉舫,1981年参加工作,是一名勤奋上进、业务熟练、爱岗敬业的好护士,多次荣获业务技能竞赛和护理知识竞赛奖项。由于个人成绩显著,工作表现突出,1996年她被组织安排到当时脏、乱、差的第二社会福利院“关怀病房”任护士长,在这个特殊而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工作中,陈玉舫几乎是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孤残人员的身上。

  十几年前的福利院条件待遇并不好,护理人员少得可怜,病患们生活的环境更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脏、乱、差。为了能让病患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自她来到的那天起就与护理员们24小时轮流工作,给病患们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抓屎抓尿、喂水喂饭,洗澡擦身。病患们没有合适的衣服(呆傻人员对被服破坏性较强),她带领工作人员将旧衣服翻新改制,床单缩水了接一接,衣服破了补一补,为的就是要让这些孤残人穿上整洁合体的服装,睡上温暖的床铺。很多行动不便的病患由于长期卧床,生了褥疮,她从不嫌脏,一遍一遍为她们擦拭身体,直到伤口痊愈。就这样,从最初接管工作的异味熏鼻、服务对象没有规矩,到如今的窗明几净、井井有条,不管你什么时候来这里,呈现你面前的总是一个窗明几净、温馨和谐的关怀病房,无论什么时候检查,她所在的部门总是免检单位。她给病患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孤残人员吃饱了,穿暖了,环境整洁了,生活条件好了,可她还觉得不够,陈玉舫还要启发她们的智力,让孤残人员也有较丰富的生活。陈玉舫鼓励曾经当过幼师的谢影,发挥她的特长,将活动室布置得像幼儿园的教室,并开展了折纸、游戏、唱歌、学手语舞、跳健身操等益智和娱乐活动。

  就这样她与病患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孤残人员的脸上没有了恐惧,有的是微笑和快乐。可谁又知道在这辛勤工作的背后她自己也是个拖着满身疾病的病人呢?

  陈玉舫患病已有7年了,由于常年劳累,病魔一直缠身。曾经做过宫颈癌手术和骶椎管破裂手术,但是因为牵挂着院里的孤残人员,在短暂的休息后又重新回到了她们身边。可无情的疾病再次折磨这个瘦弱的身躯。2010年她又患上乳腺肿瘤,她没有惊动单位任何人,谎称休公假,一个人偷偷地住进了医院,右侧部分乳房切除刀口需10天拆线,但她知道全院正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第8天她就回到了工作岗位,没有向任何人透露病情,和同志们一起搞卫生,力求精益求精,一尘不染,劳累了一天,夜间躺在床上,刀口上像浇上了辣椒水一样疼痛,淋巴结全都肿起,她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疼。大家都称她是“铁人”,领导和同志们也都多次劝她休息,她都拒绝了。她说,为了福利院里的孤残人员她无怨无悔,因为她每天听到是“陈姨好,陈妈妈好,陈姨我想你了”等一句句简单质朴的祝福,看到的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神和一张张憨傻的笑脸,她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陈玉舫为病患们分发午餐。东北网记者 梁镌文 摄
   慈母关爱她是孩子们的“陈妈妈”

  陈玉舫参加工作至今已经30多个年头,在这30多年里她不但无私的照顾着这里的病患,更关爱福利院里的孩子。

  她来到福利院后,就给了这些孩子们母亲一样的关怀。赵洪霞就是陈玉舫亲手带大的十几个孩子之一,也是少数的正常孩子之一。她3岁时就来到了福利院,回想起小的时候事情,至今记忆犹新。由于福利院的条件有限,很多零食她都没吃过,陈玉舫来到后就常常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饼干和其他小零食。上小学时,赵洪霞不敢告诉同学她是福利院的孤儿,每次同学要去家里做客,她都十分为难。为了维护孩子这小小的自尊心陈玉舫就让赵洪霞把同学领到自己的家里来。上初中后,陈玉舫给赵洪福买了一身漂漂亮亮的新衣服,白色的上衣,深蓝的牛仔裤,至今都让赵洪霞难以忘怀。

  十几年来,她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无父无母的赵洪霞,自从她有工作能力起,就一直工作在陈玉舫的身边,也学了护士专业,并且自强、自立,和工作人员一起照顾孤残人员,她经常说:“虽然我叫她陈姨,但实际上她就是我的妈妈!没有她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一定会好好向她学习,将她的精神延续下去,更好的回报福利院,回报社会。”今年,在民政部门及陈玉舫的共同关心和鼓励下赵洪霞通过了人事局录用考试等环节,终于正式成为第二社会福利院一名护理人员。

  李宏福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六岁来到的第二福利院,先天患有疾病。陈玉舫来到福利院了解他的情况后多次带他到医院就医,很多医生表示李宏福的病难以医治,可陈玉舫一次又一次的央求最终感动了医生,专门从北京协和医院请来了专家为李宏福治病。如今,李宏福已经是第二福利院后勤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于像自己姐姐一般的“陈妈妈”李宏福觉得只有努力工作,好好生活才不枉费陈玉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除在院的孤残人员外,曾经住在第二福利院孤儿杨志男也是陈玉舫的牵挂,由于该孤儿心事过重,20岁患上精神抑郁症,现在普宁医院治疗。陈玉舫平时忙于工作没时间看望他,只好每年过年的时候抽空去看望他。今年正月十六,陈玉舫又去了普宁医院,给他带去了可口的食品,临走时留下了压岁钱。此时又勾起了他对儿时的回忆,一声声“妈妈”的呼唤,让陈玉舫几次走不出病房。

  为了他们,陈玉舫把全部的身心都扑到了工作上,和病房的孤残人员相比,她的儿子得到的母爱太少了,爱人常年在外工作,在孩子最需要关爱的岁月,她由于忙于工作,心系孤残,没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十几年来,几乎每一个除夕夜,陈玉舫都带着儿子和这里的呆傻人员一起过年,一起放鞭炮,一起包饺子吃。2009年儿子入伍当兵做了一名士官。去年被评为优秀士官,当她接到儿子寄来的证书和奖章时,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如雨下,儿子很争气,进步了,更加懂事了,此时原本内心愧疚的她少了几分对自己的责备。


 

陈玉舫为病患们整理床铺。 东北网记者 梁镌文 摄

 

  爱无界限她是病患心里至亲的人

  第二福利院里的精神残疾者孙志云,患有严重的疝气,在住院治疗时也非常不配合,为了能够治好她的病,陈玉舫在感情上给了她亲人般的抚慰,并动用个人关系,请哈医大相关的大夫为她做了手术。弱智人员国玲患骨结核,脚面溃烂长时间不封口,不能行走,院里将她送到相关医院做了手术,为了让国玲尽快恢复健康,陈玉舫自己不舍得吃,将上级有关领导赠送的增强免疫力的贵重抗癌药送给了国玲服用,很快国玲就能够行走了,人也胖了,脸上常常洋溢着快乐、幸福的笑容。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都说失能、弱智的呆傻人一般都谁也不认识,谁也不记得。但是在第二福利院,陈玉舫用十几年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开了她们的心扉,深深温暖着她们的心房。关怀得到了同样的回报,孤残人员虽然能力有限,心智有限,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同样关心着自己最在乎的人。

  陈玉舫身体不好,领导看她支撑不住就让她在家里休息几天。可不到一天,她放不下院里的病患们又匆匆的回到了福利院。病患们都已经习惯了陈玉舫每天在她们身边,哪天见不到她都不行。她一回去,病患们就拉住她的手说“你上哪去啦,你不要我们啦,我们想你”。中午吃饭时,病患们常常会偷偷的把食物藏起来,看到陈玉舫后在给她。每当这种情况,陈玉舫虽然会口头上责备她们,但心里却感到无比温暖。病患们的精神状态常常不稳定,每当她们不听话时,护理员就会说“你们要再不听话,可就把陈护士累死了。”这句话仿佛魔咒一般,病患们瞬间就稳定了下来。因为她们最怕听到的就是把陈玉舫和“死”联系在一起,在她们的心里陈玉舫是永远和她们在一起的。

  若没有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无私奉献,怎能换来这些痴傻人员的真切情感。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体现了陈玉舫与病患们之间那份浓浓的情谊。

  陈玉舫的这些事迹,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近几年来,她连续荣获哈尔滨市第32届特等劳动模范、哈尔滨十大杰出妇女、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她常说:“生命的长短,对于我并不重要,多年来,我和这群孤残人员朝夕相处,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他们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我要将我有限的生命献给这些最需要我的人,多为他们想事、干事,多为社会承担些责任,把我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民政福利事业,回报给社会,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