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博广场环岛。
原来的霁虹桥环岛。
黑龙江日报8月7日讯 “哎,永别了霁虹桥环岛!”看着哈尔滨历史最悠久的霁虹桥环岛被信号灯代替,73岁的陈景丰老人有些恋恋不舍。对很多哈尔滨人来说,城市环岛广场,已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建筑设施,它承载着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诸多记忆。
哈尔滨这座城市深受欧洲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在建城之初至今,先后建起了二三十座环岛广场,这些环岛广场被人们俗称为环岛。不同的是,欧洲国家的环岛广场不仅具备交通功能,而且具有休闲娱乐、人文景观的功能。而哈尔滨的环岛广场被浓缩了,主要用来疏导交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车流量日益增大,昔日原本为满足交通功能而设立的环岛广场,如今又恰恰因为满足不了交通需求,渐渐被各种桥取代。
已拆除环岛
霁虹桥环岛:位于哈尔滨火车站周边,霁虹桥旁。建成于19世纪,几乎与哈尔滨这座城市同龄。2011年6月霁虹桥环岛实施了局部拆除,7月末正式消失。
武警医院康安环岛:位于新阳路与康安路交口处。建成至今至少二十年。2011年4月被拆除。
鸿翔路环岛:位于长江路与鸿翔路交口处。十年前建成,2009年被取缔。
李范五花园环岛:文昌街、文明街、文府街交口处。2008年被装上红绿灯,2010年被改造,已不再具备环岛广场功能。
正在使用中的部分环岛
红博广场环岛:建成于1898年,是哈市最早的一批环岛广场。位于红军街、中山路、东西大直街交汇处。
南直公滨环岛:南直路与公滨路交口处。
红旗公滨环岛:红旗大街与公滨路交口处。
中山公滨环岛:中山路与公滨路交口处。
教化广场环岛:位于教化街与西大直接交口处。
新阳环岛广场:位于中央大街、经纬街交汇处。是哈市特殊的环岛广场,虽然名称叫环岛广场,但不具备环岛功能。
1霁虹桥环岛是哈市最老环岛
73岁的陈景丰老人对霁虹桥环岛有着深厚的感情。陈景丰居住在霁虹桥工厂胡同,在这里生活已有50多年了,是亲眼看着霁虹桥环岛建成和消失的。他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路上的车很少,那时也没有交警,一个环岛就转活了这里的交通。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这里修建了花坛,当时的花坛也很简单,只是摆放些花种些草而已。从80年代到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感觉大家越来越重视城市形象,霁虹桥环岛也被打扮得越来越漂亮,渐渐地这里成了哈尔滨的一大景观,让人看在眼里舒服在心里。”
采访中,记者从哈市建委了解到,今年哈市启动实施了八区地道桥工程,要在霁虹桥一带修建一条直通道外区的地道桥,6月对霁虹桥环岛实施了局部拆除,7月末把环岛周边的装饰景观拆掉,标志着霁虹桥环岛正式消失。现年74岁的哈尔滨市规划局原局长、高级规划师张相汉回忆说,霁虹桥和红军街上的红博广场环岛都是哈尔滨最早一批建成的环岛,几乎与哈尔滨这座城市同龄。当时霁虹桥环岛还只是片三角绿地广场,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车流量的增加,三角地变成了环岛广场。
哈尔滨建起越来越多的高架桥、立交桥。
鸿祥路环岛。
2三年四个环岛退出历史舞台
与霁虹桥环岛一同消失的,还有武警医院康安环岛。5日,记者来到武警医院附近看到,原来立在街路中间的环岛已经不见了,地面上画上了崭新的交通标线,路口设置了崭新的交通信号灯,原来环岛中心位置处的上面,悬着二环桥和还没有完全建设成的新康高架桥。
今年52岁的黄秀丽,不仅就住在附近,而且在这里卖了多年报纸,她对武警医院康安环岛有着深刻的记忆。谈起这座环岛,黄秀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这个环岛就已经有了,比二环桥的年龄还长。夏天的时候,大大的花坛里有花有草,附近还总有蝴蝶、蜻蜓飞来飞去。逢年过节还都有彩灯装饰,特别是过年前后,冰灯、雪雕五颜六色的非常好看。”
看得出,在黄秀丽的回忆里充满了感慨。“不过,还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长年在这里卖报纸,对这里交通的变化很有发言权,这里的交通确实太堵了,特别是近两三年感觉特别强烈。每天早上大概从7点开始一直堵到将近9点钟,白天一整天也不顺畅。现在环岛没有了,安上了红绿灯,上面还架起了一座桥,估计以后这儿的交通能好不少,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正在消失的已知的环岛达到了4个,它们均位于城市交通要道,除了霁虹桥环岛、武警医院康安环岛外,还有2009年取缔的鸿翔路环岛,以及2010年改造的李范五花园广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亚平教授说,虽然李范五花园广场至今还保留着,但是其环岛广场的功能已经不在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环岛广场了。
3环岛印证冰城规划曾经很先进
哈市规划设计院交通市政所的工作人员刘冠华告诉记者,中国城市大多数都是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在沿用了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将放射状的城市道路系统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形成了带有环岛广场的放射状的城市道路系统。对于哈尔滨这座有着多元文化的城市而言,城市的规划理念深受欧洲城市管理和规划的影响。
张相汉告诉记者,当前,哈尔滨约有20多个环岛,它们大多建于上世纪,有的则更早。环岛不是所有城市都有的,它的存在能够印证一座城市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水平。
据介绍,中国古代老城的街道很简单,横平竖直。欧洲古代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曲折蜿蜒。欧洲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绿化广场为中心,街道放射出去。1898年,俄国人在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使得哈尔滨有别于中国的传统旧城,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格局。建城初期,大概有7平方公里,以红博广场为正中心,辐射出东西大直街、红军街、松花江街、满洲里街以及建民街,按照近代城市建的方格网状形式,其起源于近代欧洲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如英国伦敦、法国柏林,属于当时比较先进的城市模式。哈尔滨恰恰拥有了这种先进的规划理念,在城市交通设置中,规划建设了一些环岛,当时大约有二三十个环岛广场。不过,哈尔滨的环岛广场虽然也叫广场,但有别于欧洲发达国家。欧洲发达国家的许多环岛广场非常大,不仅具有交通组织疏导的作用,而且具有休闲娱乐、景观的功能,人们可以走进广场,供人们游玩。在我国的长春、大连也有类似的广场,但哈尔滨没有。哈尔滨的环岛广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通功能,行人不能到广场里休闲娱乐,不具备休闲功能。
张相汉认为,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很科学也很先进,环岛广场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环岛的好处是既不需要人力维持交通秩序,也不用设置信号灯,降低了成本,同时在环岛上还可以进行绿化、立城市雕像等等,有美化城市的功能。
张亚平教授也认为,城市环岛广场是城市交通的小枢纽,其交通的顺畅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运转,因此城市环岛广场的首要作用是交通作用。古典的环岛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
在最近两年的城建大项目中,哈尔滨市不仅拆除了部分环岛,还新建了一批立交桥或者高架桥来缓解交通拥堵,在许多人看来,哈尔滨环岛的时代已经终结,而桥的时代正在走近。
4无法满足大流量交通环岛正消失
交通把握着一座城市的命脉。哈工大交通学院2009年曾对哈市12个主要交叉口和10条主次干路交通流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路段双向车流量大,道路设施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如南直路与先锋路交叉口处,高峰小时单向交通量达到1794辆,公滨路驶向红旗大街方向高峰小时交通量为2394辆。大部分交叉口处于饱和状态,如省政府交叉口高峰小时进口交通量8186辆。专家们一致认为,随着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阻塞现象会日益严重,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城市交通是否拥堵,在环岛上有着明显的表现。记者从哈市交警支队获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私家车的增多,使哈市道路上的车流、人流量增长很快,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大流量的机动车积聚在环岛处无序行驶,使大部分主要道路都出现了交通拥挤。
张亚平教授通过科学分析也证实了这点,他告诉记者,2009年,他曾带领学生对霁虹桥交通流量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高峰时期的最高流量达到了8700辆/小时,这比标准的通行量高出了两三倍。按照环岛的设计水平看,一般环岛的标准通行量应该在2700辆/小时。“如此高的通行量怎能不堵车?”张亚平教授这样说。后来,交警部门综合了多方考虑,在环岛处增设了信号灯。“增设信号灯虽然缓解了交通拥堵的现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张亚平教授说,在环岛上增设信号灯可以让其通行能力提高1000辆/小时,显然8700辆/小时的流量还会还会导致霁虹桥环岛广场堵车。所以,取缔霁虹桥环岛广场是必然。
看着正在消失的环岛广场,张相汉说,环岛形式是适应当时交通要求的,首先,其没有正面交叉点,无需红绿灯,也不需要专人进行管理;其次,当时运用环岛形式并不只是考虑交通因素,环岛还有强大的绿化功能、景观功能以及形象功能。环岛大小要严格根据测算来获得,而不是随随便便设立的,车速、车流量、车辆的交织长度、辐射的道路数量都会影响环岛的直径大小。一般的环岛直径最少在60米,一般环岛的车流量不能超过3000辆/小时,而就目前哈尔滨环岛的拥堵情况,许多环岛广场的车流量已经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能力,环岛广场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交通环境了。
“在低流量交通时,广场环岛具有优势。而交通流量加大到一定程度,它便‘环不动’了。”哈市规划院交通市政所刘冠华说,像霁虹桥环岛、武警环岛、鸿翔路环岛等,无不是因为环岛不堪重负,成为“堵点”,从而被拆除。
5别了环岛迎接桥时代
环岛广场没了,城市交通又靠什么来维系呢?记者走访发现,目前的霁虹桥环岛虽然取消了,但是附近路口设置了交通信号灯,车辆可以从不同方向行进,没有发现堵车现象。道理交警队的执勤民警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在修路,但是最近以来没有发生严重的拥堵现象,这表明设置信号灯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随着八区地道桥工程建成后,一部分去往道外区和道里区的车辆还会被分流到地下通道,届时地面交通将更加顺畅。
走访中记者发现,武警医院康安环岛消失后,同样被信号灯取代。康安路、新阳路、和兴路等不同来向的车流到达交汇处时,通过交通信号灯分流到指定线路。原来拥堵的交通得到了缓解。据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我国天津、成都、深圳、郑州等20几个大中城市都相继拆除了环岛,取而代之的不是长臂红绿灯就是立交桥,改造后的“十字”交通路口,无论“直行”、“左拐”、“右拐”,仅靠红绿灯就能有序“调遣”。
对此,张亚平教授说,通过哈市已经改造的环岛看,许多环岛被改成了信号灯,也有些被改造成了环岛加信号灯,而更多的则变成了信号灯并在上面架起了高架桥或立交桥。比较典型的如李范五花园广场。该环岛广场曾经是南岗区重要的环岛,随着车流增多,车行到这里就“环不起来”了,成为一大交通堵点,并直接影响到了省政府周边区域交通。为此,哈市启动实施了省政府区域周边改造工程,其中重点项目就是改造李范五花园广场,除了对它增设信号灯外,还在上面架设了高架桥,使得行经这里的车辆得到了最大的分流,环岛本身的交通流量有所降低,通行能力得到增强,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记者在哈市建委获悉,在最近两年的城建大项目中,哈尔滨市不仅拆除了部分环岛,还新建了一批立交桥或者高架桥来缓解交通拥堵,许多人看来,在哈尔滨,环岛时代已经终结,而桥时代正在走近。
不过,张相汗还提醒说,仅仅依靠拆掉环岛变信号灯或架设高架桥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交通拥堵的病症。张相汗认为,对于哈尔滨的交通现状,兴修地铁是很好的缓解交通拥堵的手段,还应该提倡市民多乘坐公交,控制私家车的数量,从而控制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另外,注重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也是必要的。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从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综合考虑,而不能只局限于一个点、一条街,才能使得城市内的车辆自由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