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5日讯 我们的城市中,有许多老公共设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们担当重任,而今,却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城市上空仅存的一道28公里长的电车缆线,引发了去与留的无尽纷争;街路广场上3000余组破败的公共电话亭,见证公共电信设施从大众化向功能化过渡的更迭……
今起,本报将推出“关注城市老公共设施”系列报道,试图为我们身边的老公共设施寻找一条或“生存”或“引退”的途径。栏目热线:18604500889
公共电车退出城市公交运营市场已经3年有余。“大辫子”没了,“大辫子”的附属物———无轨电车线缆还部分存在于我市繁华街路的上空。为维护这些废弃的空中“蛛网”,30多人昼夜忙碌。尽管如此,这条特殊的电线,每隔几天就因超高车辆刮断而成为交通肇事祸首。对于这条电车线的去与留,引发了社会各界诸多纷争。
“蛛网” 哈市仅留存28公里
2008年5月,哈市最后一条公共电车线路———117路无轨电车退出历史舞台。
昔日的“大辫子”消失在市民视线之外,但最后一条空中电线至今还存在于城市上空。从前进路起始,经和兴路、三大动力路、通乡街,到公滨路终止,这条电线上下行共28公里,支撑它的还有7个变电站。为了维护这条仅存的空中电线,市公共电车总公司供电分公司的30多名职工昼夜奔波在路上。仅管如此,这条特殊电线还是频频肇事。仅今年7月,公滨路上空的一段电线就多次被刮断后发生交通堵塞。
尽管维护得很好,但这条电线近年来还是屡出事故。市公共电车总公司供电分公司经理程天春说,随着市政建设的增多,夜间运行的超高车辆特别多,其中包括工地的运料车及冬季清冰雪车辆。这些车辆深夜出行,刮断电线就跑,事后无法找到“凶手”。
据介绍,电车线缆被刮落后,会产生一系列“次生事故”:行人触电以及车辆被刮,而且会发生交通堵塞或交通肇事。
拆留 社会各界观点不一
既然空中电线经常引发事端,还要牵扯人力物力财力,何不尽早拆掉?
面对社会各界“拆线派”的指责和质疑,市交通局、市公共电车总公司“岿然不动”,坚持留下这“最后一条”电车缆线,其“苦心”鲜为人知。
“从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开放城市的先进经验看,电能汽车是公交发展的必由之路”,程天春说。未来几年,电能公交一旦在我市上路,我市留下的这条空中电线及其附属变电站,经过简单的维修改造即可发挥供电配电功效。这样,比重新建站、架线要省下近千万元费用。
也正因如此,电车公司虽然近年来不断撤线、拆站,但从未碰过117路这条跨度最大、维护得最好的空中电线。为此,作为“保线派”,交通部门经常要苦口婆心地与社会各界的“拆线派”进行解释。
电能 未来公交发展趋势
据市交通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年,我市引进柴油车时,考虑到其运营成本低、机动灵活。但其副作用是“黑尾巴”,保养不到位就黑烟滚滚。之后,改用汽油车,虽然黑烟没了,但尾气排放不达标,对人体危害更大。随着社会进步,我市又引进了大量液化石油气汽车,这种车比汽油车更环保一些,但也存在一定危险。去年,我市又开始引进纯天然气豪华大客车。可以看出,城市公交正在向低碳环保的方向大跨越。而能充电的电能汽车,将是今后我市公交的发展方向。
近期,市交通局已向市政府提交了发展电能汽车的预案,正待批复中。电能汽车的出现,将使我市保留的最后一条空中电线派上大用场。市公共电车公司算过一笔账:电能汽车虽然前期投资大,但运营成本小,一旦上马运行之后,运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目前,我市公共汽车的运行成本是每公里3至5元钱,而电能车的成本每公里还不到1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