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1日讯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就像这首诗一样,很多都市白领将原本计划完成的事情一拖再拖,可是真的到了第二天,那些列好了的一二三四不是忘了,就是觉得很难付诸行动。“明天再说吧”,他们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于是,无数个“第二天”就这样被浪费掉了———这种拖沓的习惯被称为拖延症。
69.2%的人认为职场人普遍不能准时完成当天的工作与工作习惯有很大关系———
今日之事一拖再拖
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73%的人认为,当前多数职场人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比较严重,仅有18.5%的职场人能准时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
“‘职场拖延症’,好像就是在说我。”张女士是哈市某局机关的文字秘书,每周都要整理一些工作简报、会议纪要,还要担负局领导讲话文稿的起草任务。由于近来单位会议较多,她经常忙得不亦乐乎,许多任务都是在最后时刻才草草完成。由于时间紧张,文字材料的质量也不高,还经常出现别字,因而经常受到领导的责问,她自己也感到工作压力很大。生活中类似张女士这样的职场人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并不少见。他们在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时,几乎每项工作都是在计划的最后时刻才勉强完成的。很多人因为时间尚早做不下去,非等到在“最后期限”到来之时,才艰难地草草收场,最后任务完成的质量可想而知。
今年29岁的韩盈说,上星期,领导要求我们科室做出一个美观、时尚的设计图,还说“非常看好我”,把主要任务交给了我,这使得我心理压力很大。我整天在思考这个方案,却没想出让自己特别满意的构思。这一周来我的日子其实很难过,虽然整天坐在电脑前,但始终无法开头,从天亮坐到天黑,发现自己不是在QQ上聊天,就是不停地刷新微博,甚至还会去看自己平时很少关心的国际新闻。“‘明日复明日’的道理我也懂,却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溜走。”晚上在家时,韩盈也总是浏览一个又一个的网页,就是舍不得关电脑。“下周一必须要交这个设计图。可我心里不由自主地反感厌恶,总也提不起精神做事,打算能拖多久拖多久,结果一整天下来什么事也没做。估计最后要周末加班,甚至挑灯夜战,才能够完成手里的任务。”
拖延症是职场人没把职业当事业,缺乏明确的工作计划和职业规划所造成的。调查显示,69.2%的人认为职场人普遍不能准时完成当天的工作与工作习惯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这些不能完成当天工作的职场人,其拖沓的毛病是长期养成的,上学时他们在最后一刻完成作业,参加工作后他们也不会提前计划自己的时间,总是匆匆忙忙赶上最后一班车,久而久之患上拖延症。
勤快是逼出来的,懒惰是惯出来的,想要做事情不拖延,就要自律———
症结源于懒从心生
什么是职场拖延症?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字“懒”。
勤快是逼出来的,懒惰是惯出来的,想要做事情不拖延,就要自律。
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李婷这样解释职场拖延症,近半年来,她做事情总是拖延,目前正在想办法改变。“我总是一边在骂自己,一边在玩,内心饱受煎熬。”李婷说,拖延症的起因很神奇,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正在拖延”,自己不断在内心批评自己的同时,却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最省力最逃避的方式———拖延。“我试过很多方法,把手表调快半个小时、注销论坛的账号、拔下家里的电脑网线。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我继续拖延,我发现自己可以坐在书桌前,吃吃点心,喝喝茶水,一整天就很快就过去。”
李婷试着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把日常必要的工作制订一份规范的流程出来,设定明确的时间表和完成期限。在工作中,她不断提醒自己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李婷说:“我已经坚持了两个星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希望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和懒惰作斗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反复提醒自己,才能够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曾经因拖延症被老板炒鱿鱼的刘芳下决心改变自己,当初她迷恋网游而忘记了打印一份文件,被老板解雇了。刘芳决心改掉拖延的毛病,她尝试过很多方法,实际上最有用的莫过于一句话“开始行动吧”。记住这句话,做好这句话,比自我批评更有价值。
最重要的是不要指望根除它,而要把拖延作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心理上接纳———
制定目标告别拖延
克服拖延最好的办法,就是忘记你拖延了多久、被拖延的事情有多重要,而是立刻开始去做。关掉QQ,关掉音乐,关掉电视……将一切会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艳杰认为,对日常生活来说,拖延未必等于误事。拖延症这个毛病,有时候看起来还真没什么大不了的,把该干的活留到最后期限,加班加点赶工也能完成;有时候甚至因为在压力下“小宇宙”爆发,在赶活那刻分外觉得自己思维敏捷、文思泉涌,工作反而比平时完成得更好。然而,“拖延症”并不总能带来好结果,一次失误可能就彻底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要解决拖延,最重要的或许是不要一开始就指望根除它,而要把拖延作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心理上接纳,不至于气馁下来半途而废。比如记录自己的拖延、制订合理的计划、奖励自己的不拖延、说服自己开始工作,哪怕只工作5分钟。
杨艳杰认为,职场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做中长期规划时,最好也给自己定一个两年或三年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自己能够达到,但还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另外,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一个人建立自我控制能力,告别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