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娱乐文化图片
搜 索
于文生:中国革命有“三苦”东北抗战算一个
2011-09-19 14:26:19 来源: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当年抗联战士的装备

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主任于文生介绍抗战历史。

 
  东北网9月18日讯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节选自毛泽东同志的《论联合政府》

  “九一八”事变在中国是一段屈辱历史的开始,也是东北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战的开端。

  “抗日战争不只是8年,而是14年,‘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端。”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记者采访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主任于文生,他讲述了东北抗战14年里,东北抗联与日军展开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

  是抗日战争的开端

  曾经有“8年抗战”的说法,但于文生说,抗日战争是14年,“九一八”事变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这一点已被学术界认可。

  据于文生介绍,在毛泽东同志《论联合政府》的著作中就写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

  “从毛泽东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九一八’事变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于文生说,抗战14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31年9月18日到1937年7月7日,即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是局部抗战阶段;1937年7月7日之后到1945年8月15日,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阶段。

  “‘九一八’事变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既是日本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于文生说。

  江桥战役打响抗战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两个月后,在齐齐哈尔泰来县境内发生了著名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有组织、具规模的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于文生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辽吉两省,随即准备染指黑龙江。江桥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是齐齐哈尔南部的重要门户,也是日本侵略军入侵黑龙江的必经之路。

  日军暗中策动洮辽镇守使张海鹏进攻黑龙江省,在江桥附近遭到黑龙江守军的痛击,溃散四逃。为了阻止日伪军继续进犯,龙江守军破坏了江桥。11月4日,日军500多人从泰来境内的江桥南端强渡嫩江北进,在大炮的掩护下向黑龙江守军发起进攻。

  时任代理黑龙江主席兼黑龙江省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率军以猛烈的炮火袭击日军,并与其展开激烈的白刃战。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8时,日军在江北岸丢下400多具尸体。5日,日军重新集结军队在大炮、飞机的支援下渡江,再次向黑龙江守军的阵地进攻。马占山亲临大兴阵地督战,与日军血战至傍晚,日军又丢下大量的尸体,被迫后退。之后,日军再次进攻,在弹药告罄、没有援军的情况下,马占山将军队撤出大兴阵地,退守三间房……

  江桥抗战打了15天,最后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日军经江桥侵入齐齐哈尔,进而在1932年2月5日攻占了哈尔滨。“江桥一战,虽然没有最后阻止住日军进犯黑龙江的铁蹄,但却显示了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江桥抗战’影响很大,是‘九一八’事变后比较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它打响了中国抗日的第一枪。”于文生说。如今,80年过去,在泰来县江桥抗战遗址上立有“江桥抗战纪念碑”,在江桥镇建有“江桥抗战纪念馆”。

  东北抗战是中国革命“三大苦事”之一

  东北天寒地冻,抗日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政府的支持,缺衣少食,每一粒粮食、每一颗子弹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从敌人那里夺取。抗联有的部队几年没住过房子,食不果腹,风餐露宿在冰天雪地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血战,在人类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当时,抗日游击队建制很完整,可是缺少枪支弹药,游击队就从反动地主武装那里夺取。”于文生给记者讲述了抗日英雄徐光海的事迹。1933年8月末,汤原游击总队到集贤县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徐光海得知距离集贤镇8公里的地方,有户反动地主叫何木林,家里有不少枪支,但因为地主家距离集贤镇太近,镇上驻守着1000多名伪骑兵,所以只能智取,最后徐光海率部没费一兵一弹缴获了20多支枪。

  东北14年的抗战中,涌现出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冯仲云等抗日英雄,也有着许多像“八女投江”这样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如今,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内,一幅油画《八女投江》面前,总有很多参观者默默驻足。1938年的一次战斗中,第五军妇女团进至林口县乌斯浑河渡口时与敌遭遇,冷云等8名女战士为保护大部队撤离,吸引敌人,并在子弹用尽、后退无路的关头,宁死不肯被俘,互相搀扶着步入乌斯浑河激流,壮烈牺牲,被称为“八女投江”。“八个女子中,最小的才只有13岁。”于文生语气沉痛地说。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曾说过,东北抗联14年的抗日游击战争与两万五千里长征、江南三年游击战争同样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是中国革命的“三大苦事”之一。

  东北抗日军民配合全民族抗战

  东北抗战历时14年,东北的抗日斗争可以用“开展得最早、最艰苦、坚持时间最长久”来评价。14年里,东北三省的人民、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组织了东北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无论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士兵,在10多年的时间里时刻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于文生说。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的人民、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组织了东北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游击战争。“东北义勇军规模最大时达到30余万人,抗日联军最壮大时也曾达到3万多人。”于文生说。

  于文生这样评价东北14年的抗日战争:“东北军民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在无法想象的险恶环境中,歼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牵制百万日伪军不能入关作战,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