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9月21日讯 作为重点高中公办校补充的民办公助校(俗称“校中校”),曾一度成为中考考生重要的就学途径之一。如今,国家多部委联合下发文件,高中民办公助校于2012年秋季必须完成转制。继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公助校陆续改制后,有着十四五年历史的高中“校中校”同样面临着改制的选择。
“校中校”即将成为历史,记者从黑龙江省教育厅得到了证实。
学校静观其变
黑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处长姜同河表示,国家规定明年秋季完成“校中校”的转制,我省当然要坚决执行这个规定,只是具体操作起来会有些困难。
记者从哈尔滨市教育局了解到,市重点“校中校”虽然没接到正式通知即将改制,但实际上已经在为明年的改制做准备,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完全改变以往市重点高中“校中校”一次收取三年学费的做法,今年只收取学生一年的学费。
哈尔滨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一位吴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改制的意向已经非常明确,最后还要等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文件。”
面对记者提出明年是否停办“校中校”的问题,各所学校的负责人均表示,现在没接到正式通知,在等待上级部门的指令,如果上级不让办了,将立即进行招生政策的调整。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校中校”最后一年的招生情况,有的学校吃不饱,有的学校还有些撑着了。
南岗区教育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本区市重点高中的“校中校”还是炙手可热的,甚至还有走后门的,招生人数势头不减。国联中学、学府中学招生办的负责人均表示,已经全额完成招生计划。
位于道外区的南马中学情况则不同,该校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只招收了录取计划的一半左右,现在考生生源逐年减少,还有很多学生宁愿选择民办高中。艺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也抢走了很多生源。初中毕业就选择出国留学的孩子也大有人在。”
社会有弹有赞
对于学生家长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赵女士的孩子明年即将中考,她说,家里每月只有不到三千元的收入,还有患病的老人,经济状况吃紧。从目前来看,上初中的儿子分数就在市重点高中或者市重点高中“校中校”之间,如果要考入“校中校”,仅三年的学费就让人很犯愁,如果取消“校中校”,孩子还能享受优良的教育资源,对于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哈尔滨市一所重点中学校长则认为,从目前的需求来看,明年要彻底取消“校中校”很难。香坊区一所市重点高中的校长则说:“生源的减少已经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学生少了,就会影响老师讲课的情绪。”
哈尔滨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取消“校中校”并不仅仅是因为招生有问题,相反,很多学校招生情况不错,国家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减轻家长负担,必须要取消“校中校”。
姜处长则认为,“校中校”改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时机是否成熟还有待考察。目前看来,哈尔滨市“校中校”改成公办校的可能要大一些,毕竟学校的设备和大部分师资都是国家的,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重点高中扩招,降低分数段,相当于部分考生免费进入重点高中学习。高中不同于义务教育,国家没有财政的支持,只能靠当地政府承担。“我担心这样会使当地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形成新的债务,造成恶性循环。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学校改为民办高中的可能。”
公平是转制方向
对于“校中校”,不少教育专家认为,改制是早晚的事情,“校中校”的存在,不仅体现不出教育公平,还给很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崔多立说,部分“校中校”实际上是依托名校办的分校。这类学校出现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这些学校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出现,满足部分家长及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些学校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市场需求,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程度地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特定的贡献。
崔多立认为,“校中校”的存在,也造成很多弊端,首先,“校中校”的存在破坏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哈市很多“校中校”就是依托重点学校创办起来的。其次,政府在无形中将自己该尽到的义务和责任转给了家长及其家庭,增加了选择“校中校”的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因经济原因被挡在了“校中校”之外,无法获得这部分教育资源。
另外,“校中校”的存在破坏了其他民办学校的生存环境。由于“校中校”拥有政府给予的特殊招生与收费政策,这无疑恶化了其他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导致教育市场中的恶性竞争。
还有教育专家指出,由于招生方面的吸引力相对较大,有些“校中校”出现了大班额授课,对学生关注度不够等现象,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弊端,所以,“校中校”出现不久即被称为教育的一个“怪胎”。
也有专家认为,眼下,哈尔滨市逐步全面取消“校中校”。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教育公平是关乎社会和谐这一根本原则的重要性。至于生源数量的逐年递减等原因还在其次。事实上,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学校间的差别也在逐步缩小。盲目地选择所谓的名牌学校,也是在浪费家庭资金和社会资源。同时,也希望各级政府努力在学校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彻底消除“校中校”的客观与主观上的存在,实现无差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