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嗅辨师们日嗅恶臭过百次 用鼻子给臭味“定性”
2011-09-26 09:08:2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轶慧 王辛娜 孙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6日讯 一天嗅闻百余次从垃圾掩埋场、污水排放口采集来的臭气,一旦臭气超标,便要为其“定罪”———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有这样一群“与臭为伍”的“嗅辨师”。在对恶臭的一轮轮嗅辨里,他们用鼻子“明察秋毫”地为城市环境把关。

  日嗅恶臭过百次

  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心分析室内,分析室副主任王晓燕刚和同事完成一次空气样本检测。只要接到市民投诉“臭源”,嗅辨师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王晓燕介绍,各大工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市政设施都是嗅辨师的鉴定工作范畴,此外,公厕、河道等也是易产生“臭”味的区域,一旦接到群众投诉,经取样人员取样后,嗅辨师就开始工作,检测臭味浓度是否超标。忙的时候,他们一天嗅闻臭气要超百次。

  嗅辨师在哈尔滨是个新兴行业———2009年8月,经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培训,16名嗅辨师及4名判定师作为我省第一批嗅辨专业人才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心分析室正式上岗。

  “嗅辨”产生的法律效力

  嗅辨师的出现与环境污染中的恶臭污染密切相关,他们用鼻子鉴定出来的臭气浓度数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记者在分析室看到,检测“恶臭”需要6名嗅辨师同时“上场”,每人持三个装有气体的袋子,其中两个袋子装满清新空气,另一个袋子装满被稀释10倍的臭气,然后每个人轮流检测,这样求得平均的数值才能相对准确。

  记者试着闻了闻被稀释过的臭气,依然刺鼻。分析臭气的浓度和成分,为何不采用精密的仪器?王晓燕解释称,恶臭气体的成分很复杂,由多种气体混杂而成,仪器可以针对单一气体进行分析,而混杂的就要靠嗅辨师的鼻子来“断案”。

  与“臭”为伴的苦辣酸甜

  可以想象,“嗅辨师”并不是一个舒服的职业。

  取样来的气味以恶臭居多,但酸、甜、苦、辣、香各种味道浓度大了都可能是恶臭的根源。王晓燕感慨,嗅辨师可谓是尝尽各种滋味:“每个嗅辨员都尝过嗅辨后头疼恶心的滋味,但还是要咬牙挺过去。每一轮恶臭分析都要持续一个多小时,嗅辨师要坐得住板凳。”

  王晓燕说,“嗅辨师不是一个终身职业,每天几小时不间断地跟臭气打交道,鼻粘膜都会受伤,所以到45岁就要‘退役’。感冒了也得暂时离岗。女孩子爱美,但做嗅辨师就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更不能吃辛辣食物,葱、姜、蒜、辣椒等刺激性的调味品更是绝缘于大家的餐桌。”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