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陈艳梅为五保户免费量血压。 |
走进村里,见到了55岁的陈艳梅,她领记者先来到村卫生所旧址。低矮的房屋墙体被风雨侵蚀出斑驳的颜色,门上的木质牌子摇摇欲坠。从没有玻璃的窗木棱往里看,狭小的房屋内,一张残缺了一条腿的木床倚在墙上,落满灰尘的屋里飘出阵阵阴冷发霉的味道。这间屋子是城西村卫生所曾经一度困难重重的佐证,医疗条件的窘境造成“小病看不好,大病看不了”的尴尬。为此,“小病扛、大病拖”成了农民那时的就医理念。
离开旧址,跟随陈艳梅来到新的村卫生所时才知道,这里也是她的家,城西村卫生所已更名为克山县克山镇城郊村卫生所。上下两层的单体小楼,一楼左侧的屋子是办公区,靠墙的铁柜里摆着一排排带有编号的文件夹,全村一千多户人的健康档案都在这里。隔壁的一间屋子是处置室、治疗室和静点室,二楼则是她和家人居住的房间。
村卫生所除了担负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外,还要承担医疗防疫等农村的多项公共卫生工作。陈艳梅是卫生所的所长,也是医生还是护士,给村民打疫苗针是她最忙的时候,城西村有八个社,社与社之间相隔的面积跨度大,全村走下来要一周的时间,离卫生所最远的村民家要走5公里,陈艳梅的工作繁重而艰苦,而陪伴她的只有那个铝制的医药箱。
深秋时节的气温极不稳定,清晨气温骤降至零下。每到这个季节,卫生所要比往常提前开门,因为需要打点滴或处置伤口的患者都趁早来,处置完就去地里忙秋收了。
清晨5时,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弯曲的村路上传来村民忙碌的脚步声。陈艳梅到一楼打开暖风把问诊室烘热,然后开始器皿消毒、整理病例、摆好常用药品……一切准备就绪,打开大门,等待患者。
从6时到8时,患者接踵而至,打点滴、开药、测血压……陈艳梅一直忙碌着。村里的卫生所让村民们“小病不出村”,邻村村民也慕名而来。陈艳梅现在仍然秉承赤脚医生走街串户,为农民提供最及时的医疗救助的服务方式,只要患者有需求,她就会出诊、上门服务,对于五保户和困难户,她都免收医药费。这也是村民们愿意到这儿来看病的另一个原因。
前不久落幕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大会上,陈艳梅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提名奖。从北京参会回来,克山县残联给城郊村卫生所添置了两台康复器械,要合办残疾人康健中心。为此,她兴奋了好几天,并在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那些需要做治疗的家庭,不忘强调“是免费的!”
告别城西村,坐上返回省城的客车时,记者接到陈艳梅发来的短信息,她告诉我已经攒够买一台小面包车的钱,这样到患者家里看病就方便快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