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老居民追忆50年前“闲适城市生活”
2011-10-13 17:02:58 来源:生活报  作者:于海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照片由市民朱俊峰提供昔日的“黄房子”花草围绕

  养花种菜门前树 琴声飘来跳个舞

  生活报讯 13日,秋高气爽,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拆迁征收工作进入第三天。

  办手续、验房、交钥匙,一批接一批的居民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祖屋”,在走之前,很多老居民都绕着“黄房子”转了又转,看了又看,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当年的生活记忆。当天上午,在北京街30号胡同,记者见到了即将搬迁的几位老住户,在大榆树下聊起了50年前的“黄房子”生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片“黄房子”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还完整保留了建成时的模样,之后,私建滥建泛滥,人口大量涌入,破坏了原来的风貌。

  吃菜自己种 地窖储水果

  “大菜窖、小菜园每家都有一个,吃菜自己种,稀罕的水果放窖里,等到过年吃都不坏,那小日子过得真舒心。”在北京街上,74岁的于树祥老人有一处独门独院的“黄房子”。马上就要动迁了,于树祥老人坐在院门口,看着爬满墙的葡萄藤和牵牛花,思绪不禁飘到了50年前。

  “我记得小的时候,院子里就像个大花园,院墙边种着各种花草,院门口搭着葡萄架,墙角则是果树和参天的老榆树,一到夏天,满院香气。”于树祥老人说,他常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坐在树下看故事书。“房子后面还有一个小菜园,种着豆角、茄子等蔬菜,可供一家人吃到秋天。那时家家都有一口大菜窖,夏天储存单位发的苹果、凭票购买的啤酒,冬天放土豆、萝卜、大白菜,一直能吃到过春节,是天然的大冰箱。”

  据于树祥老人回忆,当时一些“黄房子”里还住着俄国人,他们都吃西餐,定期会到俄国商店购买奶油、咖啡。“他们经常腌酸黄瓜、做红菜汤,有时也会把这些好吃的拿给中国邻居尝尝,慢慢的我们也学会了洋式吃法,喝牛奶、红菜汤,吃红肠,喝啤酒,当时,有的老人还学着俄国人做酸黄瓜、腌酸菜。”

  黄墙红顶绿栅栏 屋里红榉木地板

  “红顶、黄墙、绿栅栏,整齐的街道,那时真有洋房别墅的样儿。现在不行了,垃圾遍地。”78岁的朱老先生住的“黄房子”有一百多平方米,屋内储藏室、淋浴房、壁炉等设置一应俱全。朱老先生望着院外一人多高的大垃圾堆无奈地说,50年前,“黄房子”在哈市就如同现在的豪华公寓,住这里倍儿有面子。“当年这里跟唯一的国宾馆——花园邨宾馆仅一道之隔,能住上‘黄房子’的人都要经过单位‘批准’。当时这里的环境特别好,家家都是绿栅栏,户户都种花草,每年秋天铁路的房产部门还会逐户给换防寒门,油饰窗户,屋里铺的是红榉木地板,走在上面咚咚作响。夏天傍晚,邻居们都会拿着小板凳坐在院门口聊到太阳落山,偶尔会听到俄国邻居屋里飘出的西洋音乐。”

  “我23岁时就在这居住了,那田园般的生活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和朱老先生是邻居的张秀梅老人,看着脏乱的街路直摇头,“要不是环境太脏太乱了,我真不想搬。想当年,一开窗户就能听到鸟叫,现在听到的都是鸡叫狗吠,上世纪80年代的私建滥建已彻底破坏了花园洋房的生活环境。”

  “俄国邻居开舞会,咱听见也会扭两下”

  家住繁荣街的范老先生退休前是一位铁路职工,“当年‘黄房子’就是城市的中心地带,骑上自行车,几分钟就能到附近的百货商店,吃穿用的都能买到。”

  范老先生最常去的就是离海城街不远的铁路商店,一次买回一个月用的油盐酱醋,要是买“大件”就去秋林、七百或九百。“当时街道两旁的小店也很多,牛奶、啤酒、香肠、面包都有供应,虽然大家和俄国人混居在一处,但并不经常吃这些洋东西。反倒是邻居们买了大鱼、大肉,做好了端过来一盘,两家人其乐融融。”范老先生说,“当时大家都在工厂上班,回家后娱乐生活很匮乏。但俄国人很浪漫,那些俄国工程师经常在院里举行舞会和酒会,有人弹琴,有人唱歌、跳舞,有时还悠闲地坐在院里喝咖啡、红酒,这些都十分吸引我们,胡同里的年轻人经过听见琴声,都会不自觉地扭上几下,回到家后也找张桌子放在院里,沏上一壶茶喝上半天,想想也蛮有意思的。”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