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加。
黑龙江日报10月28日讯 秋日里,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五彩斑斓的树叶在朝霞的映照下,闪亮着温暖的余晖。人们在练剑击球、踢毽跳舞,怡然自得。不远处,来自市区不同合唱团体组成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拉开阵势,在乐队的伴奏下,人们亮起歌喉,高声唱起《走向复兴》、《欢聚一堂》、《迎盛世举金杯》。
“聚一份欢畅,聚一份吉祥;聚一份花好月圆的好时光。聚一份祝福,聚一份兴旺;聚一份风调雨顺的好景象”。置身在激扬欢快的歌声海洋里,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不管是年长者还是青年小伙,都会心情激荡、热血沸腾。一首首老歌,传递着这座城市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彰显着城市深厚凝重的文化积淀。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秉持“产业带动文化,产业服务社会,产业促进繁荣”的科学发展观,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化,产业项目化”发展战略,艺术剧院好戏连台,博物馆展览精彩纷呈,中环艺术品广场翰墨飘香,鹤城讲坛嘉宾云集,扎龙湿地鹤翔长空,马戏团演出声名远播,鹤城文化产业显示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创新机制
文化事业单位化蛹为蝶
文化承载着历史与现在,文化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破解文化发展“瓶颈”,齐齐哈尔实施政策先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成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项工作办公室,先后制定出台《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和优惠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全市各级各类文化事业单位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工作方针,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全部实现全员聘任制。
齐齐哈尔马戏团率先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职工工资活化,拉开档次,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演职人员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空中浪桥》、《四人空中体操》、《高椅》等新节目相继在世界舞台绽放华彩。马戏团入选全国优秀文化出口企业名录,成为我省仅有的4家名团之一。
创新体制,转变职能,大力倡导推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建立高效灵活、科学合理的文化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全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花送香,风送爽,小船悠悠推波浪,嫩江铺开一幅画,阵阵笑声风满江……”这首《轻轻撒下金丝网》,是齐齐哈尔戏曲剧院首度创作排演的大型达斡尔族风情音画《我的达斡尔》的主题曲,经过一年多创作排演,目前已进入最后连排修改合成阶段。
近几天来,齐齐哈尔话剧团启动小剧场,话剧《雷雨》演出获得成功;马戏团连续多年开拓国外市场,演出捷报频传;市新华书店、《小作家报》、《青年文学家》杂志成功完成嫁接转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组建齐齐哈尔市文广新局;电台、电视台“两台合并”,成立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市属九县(市)文体局与广电局基本完成合并工作。
历经改革的阵痛与洗礼,一大批文化事业单位化蛹为蝶,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4350家,其中,文化服务业3240家,从业人员13193人,资产总计17352.6万元; 2010年,全市GDP达83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7.8亿元,占GDP比重的2.14%,比2009年高出0.2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19.6%。
挖掘资源 多元文化产业流光溢彩
年初,齐齐哈尔市3部影视文学产品与影视公司成功签约,4部影视文学产品与影视公司签订意向书,影视文学市场化销售版权预计交易额突破250万元。
近日,齐齐哈尔市同沐阳光集团与中央电视台动画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确定联合制作100集中国原创少儿德育动画系列片《神鹤丹丹》,定于明年暑期在央视首播前50集;由本市作家陈玉谦、曲晓平创作的电视剧《插树岭》获“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末,由本土作家创作的剧本《红顶鸟》改编的电影《神鹤》,被中央电视台成功收购,填补了齐齐哈尔家乡题材电影自我创作成功投拍的空白。
经过几年培育、扶持,齐齐哈尔市影视文学创作达到有办公场所、有拍摄基地、有创作规划、有专门队伍、有活动经费的“五有”标准,形成了以影视动漫文学创作有限公司为主导的创作基地。以陈玉谦、张明媛、邱利锋、崔富强等为领军的优秀文学创作队伍,创作出以话剧《风刮卜奎》、电视连续剧《插树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精品。培育形成了以甘南兴十四村农村题材、梅里斯青年林场知青题材、齐齐哈尔火车站和泰来江桥抗战题材等为核心的拍摄基地。各地影视创作团体纷至而来,大大提高了鹤城的知名度。
数字电影《黑金子》由齐齐哈尔电视台和龙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获得2006年全国数字电影优秀影片殊荣。
通过不断发展,全市软件企业资产总额、产品销售额、利税大幅增加。目前,全市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软件企业达10余家,其中齐齐哈尔光谱资讯有限公司已成为东北三省数字娱乐软件开发重点企业,研发的《烽火休闲游戏》等软件已打入国际市场,年产值达500多万元。日前公司又投资600多万元,研制开发《星座物语》和《影子传说》两个软件,市场前景广阔。
2006年,齐齐哈尔阳光热力集团成立专业从事图文编辑设计、数码摄影的万艺数码公司,迈出了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第一步。先后投资成立丹顶鹤艺术馆、万昱工艺品公司、阳光摄影艺术园,开发出书法、绘画、摄影、篆刻、蛋雕、艺术瓷盘、木刻、芦苇画、刺绣等20余种以丹顶鹤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部分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2009年,集团出资冠名阳光文化公园,把园内一座上世纪50年代的老式建筑改造成阳光文化艺术展览馆,为鹤城再添新景。目前,全市民营文化经营单位3592家,总资产近10个亿,年总产值7.5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民营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色。
项目强劲 文化旅游渐成主力新军
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经过孕育发展,已由最初的萌芽、自发零散状态,向自觉有序、集约联动的科学增长方式转变。深圳文博会、哈洽会文化产业展、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齐齐哈尔文化产业亮点频出。一批重大项目牵动工程、特色项目引领工程、龙头企业打造工程、文化资源品牌工程齐头推进,一批独具特色的自然、历史、人文、民俗等文化产业项目蔚然成景。
2010年,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完整的历史风貌和浓郁的异国风情,成功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在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2011年,齐齐哈尔与项目投资方宋城集团签订了投资42.53亿元的“俄罗斯风情小镇”开发协议,开启了鹤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项目建设立足历史文化和异国风情为主题,目前已被列为全省重点旅游景观区。
扎龙湿地作为齐齐哈尔一张亮丽的名片,如何利用湿地资源,延伸和提升湿地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和辐射力,成为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一大课题。鹤城人集思广益,科学筹谋,总投资8.5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集聚学术研究、环境保护、鹤类繁殖、观鹤旅游多项功能的主题博物馆和丹顶鹤群雕公园。
依托湿地观鹤、生态观光、满族风情、温泉度假等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区、扎龙满族村、扎龙湿地温泉、飞鹤乳业生态观光牧场、北大仓酒文化产业园、齐齐哈尔旅游商品纪念品展销中心、富裕老窖酒文化展示项目、兵器博物馆项目。其中,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今年6月成功入选全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十大板块”。
借助“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三张城市名片,全面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平节、关东文化节、冰雪游览会、碾子山登山节、梅里斯达斡尔族敖包会等节庆活动声名远播;九大“鹤主题”旅游线路精彩纷呈,“情系黑土地”旅游线路,以第一名佳绩入选中国十大完美旅游路线。目前,全市拥有4A级景区2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景区7家,A级以上景区(点)20家,景区环境达标率100%,为全省各地市之最。“十一五”期间,旅游收入平均以21%的速度增长,旅游收入占全市GDP超过8%,旅游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如今,一条以和平广场—江桥抗战纪念公园—西满革命烈士陵园—昂昂溪区苏军烈士陵园—环壕英烈墓—毛岸青纪念馆贯穿的红色旅游线路享誉省内外。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将投入5000万元,进行和平广场续建、江桥抗战纪念公园扩建和江桥抗战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弘扬城市精神,提升红色线路美誉度。2010年,泰来江桥抗战遗址公园被中宣部列入全国100个红色经典项目。乘文化大繁荣东风,“十二五”期间,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将进入大发展阶段,增加值将挺近80亿元,力争占到全市GDP比重的5%以上。
齐齐哈尔,这座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在发散着厚重文化气息的同时,正在努力挖掘体现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打造壮大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最具感染力文化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