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8日讯 一片铅灰色的建筑,偶尔有红砖院落夹杂其间。初冬正午的阳光下,整个街区一片静谧。随着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工程接近尾声,在老道外的核心地带,画出了一块以灰色为主调的街区。这里曾经辉煌过,是最早的民族工商业者聚居的地方;这里也曾经衰败过,成为棚厦相连的棚户区。如今,历史给了这片老建筑一个再度辉煌的机会,也给了老哈尔滨人一个念想和旅游者一片向往……
南三道街43号:“落选妃子”的深闺
走在整修一新的街区里,感觉时光回流到了上个世纪初。似乎那些紧闭的窗户里,随时会探出旗袍少女的身姿。似乎街角的门垛后面,还有擦汗的三轮车夫。修旧如旧的百年古巷,风铃还在摇响……
南三道街43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大院。老街区改造之初,记者曾经到这里采访。那时,二楼回廊的栏杆已经斑驳脱落,仅存的几个雕花栏杆漆皮剥落,用铁丝连在一起。记者再次造访大院看到,破大院的“破”已经荡然无存。环顾整个院落,呈回字形,楼体为三层,二层三层有漂亮的回廊,绛紫色木质楼梯修葺一新。工人说:“这种颜色俗称‘猪肝红’,和大院原色一样。”最初,这个大院是有棚顶的,带着天窗,因此又被称作“天棚大院”。
70多岁的胡伟民曾经居住在此,他介绍,这个院子是1928年建成的。他讲,当年大院里住过一位国高的女学生,溥仪在长春选妃,这个姓诸的女学生被选中,但最后因为和溥仪的年号“康德”犯冲,被取消了身份而落选。溥仪觉得:这个女子姓“猪”,会吃掉他的“糠”。也正因为溥仪的这个忌讳,让这个姓诸的平凡女子有了平淡而充实的生活。诸女士一直在大院生活,并在于湘浦开的湘浦医院里做药剂师,后来调到一家公立医院工作,还曾经做过哈尔滨市的政协委员。
留客
靠啥“家把什儿”?
“哈尔滨不缺少大型商场和超市,缺的是那种能体现哈尔滨城市品位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我想,中华巴洛克将会成为‘让外地人必须来、让本地人愿意逛’的商业街区。”负责中华巴洛克项目的好民居公司副总经理盖壮坦言:“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就是想填补这一城市空白,用独具的文化优势、规模优势、交通优势、区域优势和发展优势打造出一个‘中华巴洛克’新商圈。”
那么,焕然一新的“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将会有哪些能留住人的“家把什儿”?
影视基地 东北年代戏的最爱
在中华巴洛克的新文化时尚创意区,不仅融合了大量文化元素,还包括一座影视创作中心和影视创作拍摄基地。上世纪初,青砖外墙木质楼梯的一户户商铺和四合院,独具老哈尔滨的特色,也为各影视摄制组提供了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拍摄外景地。与中国其他著名的影视城相比,中华巴洛克街区还原了老道外上个世纪商业街和居民区的原始风貌。街区以最贴近民生的建筑风情吸引各剧组进驻哈尔滨。
好民居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企划部廉日暖告诉记者:“市民或游客参观影视创作拍摄基地,将自己置身于古老的建筑群落中,不仅能体会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还可以感受影视剧的拍摄过程。”
风情艺术 体验古今传统文化
文化创意区除了给影视剧摄制组提供了拍摄场所,也是新人拍摄年代个性婚纱照的热门地点。据哈尔滨好民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盖壮介绍说,来此拍婚纱照的新人络绎不绝,许多年轻人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婚礼服装前来拍照,让自己的幸福记忆带有更多文化气息。
如果说影视基地和婚纱照是现代的产物,那么文化创意体验区特别打造的风情艺术园,就会将人们的思绪带回老道外青砖木栏的年代。据介绍,文化创意区体验区还会提供不定期的活动,用以展示喜剧、木偶剧、民间杂技等民俗活动,并提供一些景观小品的表演等节目。
百年小吃 让老味道再度飘香
记者了解到,老仁义、宴宾楼、南三石锅烤肉、老街砂锅居、张包铺等16家知名老字号名小吃相继落户美食风情街。
在这里,几乎每一家老字号的外墙上都有对于自己历史的介绍,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品味到历史的风韵。作为中华巴洛克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老字号美食在给人们提供味觉享受的同时,有机地结合建筑特色,共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文化旅游景观。
南三道街63号:住着银号总经理
前行不远,到了南三道街63号。这个大院规模比43号院略小,当年此院被称为“红砖大院”,它也是一栋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记者了解到,这里以前住过一个姓李的资本家,据说他与张作霖是“铁哥们儿”,盖这个院子时还得到过张作霖的帮助。在整条街都是青砖墙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只有这个大院的院墙是红砖。此次改造修旧如旧,保留每个建筑原有的样子。
记者还保留着改造前的调查资料。曾经居住在此的封女士向记者透露,她爱人的爷爷叫李炳勤,是张作霖主政东北时东三省官银号的总经理。当年,李炳勤从沈阳调到哈尔滨,银号设在南四道街。于是,他在离银号不远的南三道街,盖起了这座质量和品位在当年都属上乘的房子。临街的一侧对外出租,院内用于家人居住。院内一楼直对着的门洞是车库,其他房间则为厨房和仆人房间。二楼是李家老小的住所,院里还有专门为孩子们搭设的秋千。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占了哈尔滨,将东三省银号改为日本中央银行。日本人想让李炳勤当银号的副经理,但李炳勤不愿当亡国奴,愤然辞职回家,靠“红砖大院”的房租安享天年。
中华巴洛克街区:见证城市历史
中华巴洛克街区,曾经是民族工商业者和政客们的聚居区。这些沧桑的老建筑,见证过他们的奋斗与挣扎。80多岁的胡秀媛老人曾居住在南三道街81号大院,老人1955年搬到大院,住了半个多世纪。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大院左手边的楼房,是一个叫李博玉的商人建的,右手这半边大院的楼房的房主姓闫,也是商人,后人找不到了。
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散落在民间的故事,这些说法有多少可信度,我们已经无法详细调查核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民族工商业者与政客们最集中的居住区,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隐藏着太多的故事,这些鲜为人知的、温暖的老故事,让这些残破的建筑不再冰冷。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无疑,道外中华巴洛克老建筑街区,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独有的胎记。它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出生,经历了城市的沉浮,它一定会再度辉煌,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