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讯 近年来,牡丹江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风生水起——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在省委对地市文化改革发展目标考核中位居第一;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8.6亿元,同比增长43%。
如今,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和举措给广大雪城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文化享受,和谐、幸福的牡丹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从今年10月1日开始,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朝鲜族图书馆等四所文化场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作为牡丹江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成为让更多市民尽享公共文化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市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博物馆布展、图书馆提档升级稳步推进,会展中心、多功能数字电影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今年5月28日,经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牡丹江市被确定为我省唯一的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与此同时,该市还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入手,成功推出大型乐舞《镜泊华章》、影片《镜泊湖的枪声》、26集动漫连续剧《青果校园》、6集电视纪录片《流放宁古塔》等一批精品力作;舞蹈《金华火神》、《雪鹿》、《春·阿里郎》、《关东酒歌》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评剧《少年英雄王二小》、话剧《金桂兰》参加全省新剧目调演,“牡丹江文化现象”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同一首歌”、“激情广场大家唱”、总政歌舞团、刘老根大舞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交响乐团相继走进牡丹江。
“牡丹江模式”领跑全国
近年来,牡丹江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突破创新、科学发展之路。其中,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跨媒体重组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
自1999年9月实施改革以来,集团公司连续创造了组建产业化集团,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区域内跨媒体重组三个全国第一,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通过改革促进发展之路,其做法被业界誉为“牡丹江模式”。2006年,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省委批准,集团公司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地市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截至2010年底,集团公司产业经营收入由改革前的3000万元左右增加到2.83亿元,增长8.5倍;纳税突破1500万元,比改革前的150万元增长10倍。集团成立以来没要政府一分钱,自筹两亿多元用于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在全国地市级媒体中处于领先水平。
推进文化事业改革为发展奠定基础
在大型企业集团改革发展的同时,牡丹江市也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008年,他们将市京剧团、评剧团、艺术剧院和艺术学校整合为牡丹江市文化艺术中心,并于2010年注册成立了“红罗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行双轨制运营,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从“养人”向“养事”过渡,各县(市)文艺院团也以“馆带队”的形式确定了改革思路和改制方案,并在稳步推进之中。
2007年,该市被确定为全省“国家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设备资助试点市”后,成立了由国有、集体、个体等9家不同所有制单位组成,国有控股51%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2008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完成镇综合文化站机构恢复工作……
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全市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更为引导提升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和消费观念搭建了有力平台——市文联连续8年举办远东国标舞大赛;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连续10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交响乐团来牡丹江举办新年音乐会;自2008年以来,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为农村年放映电影1.2万场次以上,每个行政村每个月都能放映一场电影;市本级每年举办各类晚会、图书大集、诗文大赛、舞蹈大赛以及美术、书法、摄影等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市民文化消费习惯逐步形成。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该市提出,“十二五”时期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近两年,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动漫、影视剧创作、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
自2008年起,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了数字城市建设、动漫产业拓展、服务外包业务开发、大型舞台剧目创作生产、影视剧拍摄、文化工艺品营销等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延伸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他们自主创作的26集动画连续剧《青果校园》在央视播出;自主创作生产的动画电影《林海雪原》已完成制作,即将发行面世;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的服务外包基地一期工程如期完成,已安置400人就业;今年投资拍摄的10集电视连续剧《先锋1931》,预计将在年底发行面世。与此同时,和音乐器、悉达木业、墨龙轩木刻等一批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艺术品生产项目也在茁壮成长。
到2015年,建成具有示范作用的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东北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初具形态,使牡丹江文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