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农村电网改造 让“酒碗”变成“饭碗”
2011-11-02 10:19: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温鑫 陶丹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日讯 又到一年的收获季节,黑龙江双城市五家子镇的田野里黄灿灿的一片。民乐村和民富村的村民手端着甘甜清醇美酒,身穿着时尚靓丽衣服的同时,腰包也“丰收”了。11月1日,我们走进农网改造升级后的两个村子,家家户户高粱脱粒机、玉米剥皮机不停的工作着,加满了润滑油的缝纫机、锁边机嗒嗒嗒高速运转声传入耳中。

  “酒碗”变成“饭碗”

  “7月份,村里的电网进行了改造,不然我们哪能用上这些大功率机器,这比人工脱粒节省不少时间呢,电网改造真给力啊!”民乐村的酿酒大户王力强一边操作酿酒机器一边笑着说。

  民乐村主产粮食,酿酒也有近10年的历史,家家户户院里都摆着不少的酒缸,每个酒缸能有一人高。几年前民乐村酿出来的酒总是有些酸味,很多客户来品尝酒后又无声无息的走了。后来村里请来“高人”指点,原来酿酒前要用碱洗酒缸,这样酸碱中和,可以去掉酸味。“当时酿酒人手不够,我们几个酿酒大户就都买了酒缸清洗设备,可是没想到一用就停电。没办法只能又改成人工清洗,设备长期没人用最后布满了蜘蛛网。”村民李玉珍摇着头说。

  虽然没能高产,但民乐村凭借一流的粮食和用心的酿造还是迎来了很多客户。原本的小生意也越做越大,李玉珍腾出2间房间近100平方米做酒坊,购置了20多口酒缸,还请了小工,酿酒年收入1万多元。

  近2年,村里的“酒牌”打响了,生意越来越好,可产量却始终上不去,村长李大臣急得团团转。正在此时,哈尔滨电业局决定投资40万元,对已经运行近40年的农网配电线路——10千伏望哈线青年干进行升级改造。

  农网升级改造后,村里用电量再大,也没出现过停电和电压不稳的现象。在李大臣的建议下,李玉珍和王力强等酿酒专业户购置了高产酿酒机、酿酒用电蒸汽发生器和酿酒用电蒸汽锅炉等酿酒设备加大酿酒量,有时一天之内就酿100多公斤大米,不用出门,自有顾客找上门来,高峰期一天的收入就有500多元。

  “电网改造让我们把‘酒碗’变成了‘饭碗’,让我们过上了全新的生活。如今我们民乐村的村民可真像我们的村名,个个乐弯了腰。”李大臣笑得合不拢嘴。

  先失业后创业

  11时许,一辆载着全新熨烫台、切边包边机、进口锁眼机的货车驶到民富村云都服装加工厂门前,厂长白云都赶紧喊来2名工人帮助将这些设备卸车搬运至车间安装就位。

  53岁的白云都,头发斑白,11年前企业改革下岗后,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让他重新拾起服装裁剪的手艺,从小零活开始给个人加工服装,后来隔三差五搭乘火车到哈尔滨服装城取裁剪好的衣料回家缝制。2007年,老白萌发创业想法,拿出多年积攒的15万元和借来的5万元,腾出两大间住房,添加缝纫机等设备,招工9人,办起了小型服装加工厂。“工期和质量有保证,订单逐渐增多,服装厂去年租房扩产,购进新设备,又招工10人,生产能力提高了,生意跟着火了起来。”安装调试完设备,老白拿过一些正在加工的女款棉服袖片向包边机走去边说。

  民富村有432户千口人,过去村民面朝黑土背朝天,以种植旱地玉米为主,收入少。村长杨文莱介绍,自2008年起村民争相买电脑,安装宽带,种地之余上网学习创业知识,像老白一样开办小型加工厂,忙得不亦乐乎。一时间,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村里用电负荷增长很快。“电业局及时改造民富村电网,避免了用电卡脖子,现在全村的用电设备同时开动都相安无事。”杨文莱说。

  农网改造升级后用电更顺畅了,老白指着被各种缝纫设备塞得满满的车间,喜不自禁:“明年打算再租两间房子,继续扩产,引进暗缝机、打角机、订扣机一些先进设备,提升加工制作高档服装的能力。”

  “7月末,我们200余名工人在10千伏望哈线青年干集中会战,新立60基电杆,更换1.5千米绝缘导线,新装13台变压器。以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用电肯定不会出现问题。”哈尔滨电业局哈双供电局副局长杨宝龙坚定的说。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