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地之于哈尔滨,就像奥运之于北京、世博之于上海,成为一座城市蝶变的原动力。
今夏的哈尔滨,因为有了湿地旅游开发,远客盈门、知名度飙升、大资本踊跃投入。
有了湿地旅游开发,哈尔滨市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内生动力强劲,参与“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城市大发展战略的热情空前高涨。
政府各职能部门成功地经历了一次集中检阅,旅游、城建、规划、水务、交通等各部门以及各区、县(市)政府部门凝神聚力、争先恐后,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效率为湿地旅游开发提供了硬支撑。
湿地旅游牵引着我们跳出了对经济发展固有模式的认识窠臼,重新审读哈尔滨经济的内在架构及产业发展思路。
未来五年,哈市将把旅游业打造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使服务业更大更强,并以服务业的发展,聚人气、扩市场、创造新需求,从而带动工业、农业大发展。
聚人气
5月到10月举办近百项湿地旅游活动
612万游客畅游大美湿地
【今夏的哈尔滨动感十足,“南腔北调”明显多起来,很少在夏季组团的澳门、新加坡旅游企业组成庞大的旅游团慕名来哈。在湿地旅游带动下,哈市夏季旅游空前火爆,仅一个月,就有20余个旅游专列浩浩荡荡开到哈尔滨,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6月5日至6月20日,哈尔滨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文化节开幕当天,哈市组织了江上巡游、陆上巡游、焰火表演等多项大型活动,很多创意和活动都是首次推出、尝试。湿地节16天时间,我市湿地景区共接待上百万游客。
湿地徒步、湿地摄影、湿地婚礼……围绕湿地风光,从5月到10月,哈市举办了近百项湿地旅游系列活动,湿地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12万人次。
首届文化节产生的“眼球效应”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进入八九月份,哈市旅游市场更加火爆。8月,河南旅游企业组成了一支900人的团队,乘坐专列来哈游览湿地。以往,9月是哈市旅游市场“青黄不接”的季节,今年9月,哈市仅接待旅游专列就达20多个,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新加坡曾兄弟旅游企业组成了一支400多人的团队来哈尔滨观光,这是哈市有史以来接待的最大规模的入境旅游团。澳门旅游企业组团专程来哈参观充满异域风情的伏尔加庄园。
新加坡曾兄弟旅行社有限公司中国产品与市场部东北市场负责人孙杨表示,游客对哈尔滨景区留下了深刻印象,“曾兄弟”以后将大力开发哈尔滨旅游市场。
一“房”难求,一“票”难求,哈尔滨的夏季旅游进入最火季。从6月至9月,哈市夏季旅游总收入达190.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接待游客量为1748.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5%。
拓资源
12处湿地旅游景区同时开放
旅游资源得到极大丰富
【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标志旅游进入大众化时代,我市2010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一座城市的旅游资源能否满足本地市民的旅游需求,是继吃饱穿暖之后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座城市凝神聚力,激发内在动力,实现城市快速晋位的核心所在】
首届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开幕当天,素有“北方小三亚”之称的金河湾湿地植物园免费对市民开放,用“鱼贯而入”形容景区当天的接待情况毫不夸张。
这一天,哈尔滨所有湿地旅游景区全部对市民免费开放;
这一天,数以万计的市民走出家门,涌入近在咫尺的“世外桃源”。
“哈尔滨人不是没有出游需求,而是可以休闲度假的地方太少”,市社科院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晶说。
历史上,受到俄罗斯文化影响,哈尔滨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这座城市的人时尚、懂得生活,每到节假日,松花江畔、太阳岛上,凡是可以休闲度假的地方,都会聚集大批市民。
盘点我市夏季旅游资源,多年来,除了太阳岛和城市周边的几座山脉,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欧式建筑景区外,哈市没有增加太多旅游产品,这与市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形成巨大差距。
其实,哈市旅游资源并不稀缺。道外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大面积湿地资源……这些自然和人文旅游产品不但内涵丰富,而且属于极其稀缺的旅游资源,在国内也绝无仅有。
今年哈市共推出12个湿地旅游景区,其中新建项目6个,分别为滨江湿地、阳明滩、狗岛、呼兰河口、月亮湖、松花江森林公园;扩建项目两个,分别为金河湾、大顶子山航电枢纽景区;升级改造项目4个,分别为太阳岛、一湖三岛、伏尔加庄园、小白鱼泡湿地公园。
市旅游局局长杨杰说,按照惯例,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绝大多数市民就具备了旅游消费能力,2010年,哈市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从旅游自身发展阶段看,旅游业已从远足观光型发展到理性的休闲度假型,游客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更注重深度放松身心,近途而又经济实惠的休闲游成为市民首选。开发湿地旅游、满足现阶段市民的旅游需求,已经成为继吃饱穿暖后最大的民生问题。
“符合现阶段旅游需求的休闲度假型湿地旅游不但满足了市民需要,也让市民在旅游中凝神聚力,形成巨大的内生动力,进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大战略中来。”杨杰说。
增收入
就地转产就地创收
沿江农民年收入激增
【在湿地旅游带动下,松花江黄金水带经济开始复苏,沿线及支流餐饮业、水产养殖业相继繁荣起来,哈市第三产业规模和服务水平空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经济转型速度加快】
道外区民主乡和巨源镇沿江农民受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影响,失去了固有的生产资料,湿地旅游开发实现了道外区沿江农民就地转产、就地从业、就地创收。
民主乡的农民2010年人均收入约8000元。湿地旅游开发以来,1500名农民参与湿地景区建设,70名村民参与湿地旅游管理,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民主乡党委书记黄秀云说,如今的民主乡农民人人都在想着如何利用湿地旅游开发之机创富生金。
巨源镇28家农家乐、渔家乐的经营者原来多为镇里的贫困户,去年全年收入最低的只有2000元,今年户均净收入超过1万元。
沿江开发的湿地旅游为当地生活的几百万居民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遇和平台。今年,哈市以打造松江湿地旅游为载体,年新增直接创业就业岗位8000个,间接创业就业岗位32000个,待我市所有湿地游项目建成后,约能提供8.8万个创业就业岗位。这些岗位主要由新增加的宾馆、家庭旅馆、码头、旅行社、游船提供,人员主要是各相关企业的管理、服务人员。
餐饮住宿类人才薪酬明显增加,月薪平均涨幅达15%左右,一些高端酒店的服务员月薪最高达8000元。
旅游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突显,今年三季度,受湿地旅游等因素影响,哈市住宿和餐饮业企业业务量增大,业务量景气指数为140.0,同比上升45.0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营业收入景气指数为155.0,同比上升45.0个百分点。
曾经“饥肠辘辘”的哈尔滨北方船舶有限公司,今夏经常“彻夜不眠”。该公司综合办主任刘凤童算了一笔账:建造湿地旅游船只,公司年生产总值将增加三分之一。随着松江湿地旅游深度开发,该公司的效益还会大幅提升。
据悉,“十一五”时期,我市旅游业占全市GDP比重从6.7%上升到10.41%。旅游消费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
创品牌
城市知名度飙升
大资本跃进冰城
【历史上,哈尔滨就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号称“万国之都”,彼时的哈尔滨,开放是被动的。时光流转,这里再一次聚集国人的脚步、世界的目光,此时的哈尔滨,开放是主动的】
湿地旅游吸引了来自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港澳台地区以及泰国和艾市的上百家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前来我市考察调研,参加哈尔滨夏季旅游产品推介会,并计划共同开发哈市夏季旅游市场,招徕省外、境外游客到哈市观光避暑、游览湿地。
这一切,源于营销意识。
从6月开始,市旅游局组织多支宣传队南下广州、西向兰州、挺进中原,举办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说明会,通过在当地机场、宾馆、酒店及其他公共场所摆放图片、画册、导游词等形式,广泛宣传哈尔滨湿地旅游。市旅游局还与旅游企业联合赴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及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等传统国际客源地,宣传湿地旅游产品。
在“‘十二五’开篇,媒体看哈尔滨”集中采访活动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11家中省直媒体通过湿地节这一载体将哈尔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推进情况进行详细报道。
来我省参加“走红色道路,展龙江新貌”的全国各大网站的80余位网络媒体记者集中参观了我市湿地美景,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广播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络媒体先后刊发介绍我市湿地旅游的稿件达30余篇(条)。
以“外埠媒体人聚焦哈尔滨湿地风光”为主题的全国摄影大赛在哈开赛,来自沈阳、长春、大连、呼伦贝尔、烟台等城市的报纸专业摄影记者,围绕我市湿地景观进行集中创作,大赛作品集中在《沈阳日报》、《长春日报》、《大连日报》、《烟台日报》、《呼伦贝尔晚报》等省外媒体刊出。
……
一系列宣传活动,哈尔滨再一次聚集了国人的脚步、世界的目光,大资本纷纷进入我市。近两个月,东方集团、中航工业、恒大集团、深圳华侨城等多家企业来我市考察,积极洽谈湿地旅游投资合作事宜;著名的台湾东南旅行社将大陆总部设在哈尔滨;多家投资公司拟定投资计划,准备在哈市兴建五星级酒店;年内将有万豪酒店、洲际皇冠假日酒店、香格里拉、太阳岛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丽笙大酒店、万达酒店、富力城等7家五星级酒店开工建设。
强推动
各部门通力合作
政府提供硬支撑
【一个“一”没有力量,无数个“一”才能创造奇迹。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湿地旅游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短时间内湿地旅游各项活动全线铺开】
自去年8月8日松花江湿地旅游启动以来,在旅游、水务、交通等部门专业规划基础上,规划局牵头完成了《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太阳岛风景名胜区规划》、《三家湾避暑城规划》、《月亮湖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目前,宾县、道外等区域规划正在编制中,松花江湿地的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
湿地美景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也离不开通往湿地的道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快捷便利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支撑。
今年市政府投入18亿元,新建改造6条通往湿地景区的道路,松花江湿地旅游通道及哈阿路支线工程(伏尔加庄园旅游联络线)、东巨路、小白鱼泡支路、水泥路、哈东路等道路全线通车,哈东湿地旅游路网体系已经形成。
伏尔加庄园总经理韦敏芳说,哈东路网打通后,由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乘车经打通后的长江路、伏尔加庄园路,20多分钟就能到达伏尔加庄园,比原来绕行至少节省一半时间。
投资70亿元建设改造的松花江两岸堤顶景观路可连接江南、江北多个重要湿地旅游景区,形成一条无障碍陆路旅游环线。
多条湿地水上航线同时开通,提高了湿地旅游的可进入性。今年我市共完成并投入使用9个旅游码头;开通湿地旅游主航道日游航线7条,夜游航线1条;在6个景区内开设内部水上游线,各景区组织并投入运营的各类旅游船只达到117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