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学生四个老师
生活报11月9日讯 山里的早晨空气湿凉,淡淡的薄雾笼罩着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加北乡老道口村的立新小学。从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回荡在山间,稀疏而响亮。
记者远远地看见,在长满荒草的学校操场上等候的校长毕经科。毕经科身后平房斑驳的墙上挂着一块写有“立新小学”的牌子,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4名男老师、3间教室、2名学生,这就是立新小学的全部。
10月27日,记者走进立新小学时,科学课老师吴荣耀和社会课老师谢红涛正在办公室忙着粘贴新课程表。就在两天前,二年级仅有的一名学生转学去了县城一所学校,吴荣耀也因此由二年级班主任变成了六年级的科任老师。
“因为生源少,学校采取隔年招生制度。今年只开设二、四、六三个年级。上学期学校还有7名学生,这学期有5名学生转去市区上学,现在只有六年级还剩2名学生。”校长毕经科说。
在走廊尽头的一间教室,记者透过教室后门的窗子,看到教师潘恒奇正给仅有的两名学生王海龙和马雨欣上课。校长毕经科说,他就是这个学校的第四名老师。
老师身兼数职
校长毕经科告诉记者,尽管学校只有两名学生,但整个教学还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包括每天10点的眼保健操。“这学期音乐、体育、美术课的任课教师都被调到市区的学校,这三门课程只能由四名老师轮流代课。上体育课时,几名老师陪孩子们一起跳绳、跑步;音乐课专业性太强,只能准备几首好听的歌教给孩子们唱;而美术课,就只能教些基本知识。”
除了教学任务,4名老师还承担各种杂务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毕经科维修桌椅门窗,吴荣耀做午饭,谢红涛看管供暖锅炉,潘恒奇负责清理卫生。“只要有学生,我们就会站好这班岗。这是大家的一致想法。”
学生的渴望与无奈
课间,王海龙和马雨欣仍坐在座位上,彼此话不多。“下课了怎么不出去玩?”“外面怪冷的,也没人,没啥玩的。”今年12岁的王海龙告诉记者,他不羡慕到城里上学的同学,他想留在村里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一旁的马雨欣微微撇着小嘴说:“要是有钱,谁不愿意到城里去上学?”
据毕经科介绍,学校最热闹时有164名学生,“但这几年,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村民就会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
即将消失的小学
“在这教了十几年书,有感情,舍不得离开。但是这里的确偏远,教学条件无法和城里比。”2008年,潘恒奇曾被调派到离家更近的五一庆恩小学任教。他走后,留下的空缺始终没人愿意填上。潘恒奇知道后主动要求调回立新小学。对于学校的未来,潘恒奇和其他老师一样心情复杂。
作为立新小学的第三任、也可能是最后一任校长,毕经科今年已经59岁,“学校撤并让孩子们到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好事。老师们也可以有发挥教学特长的空间。退休前我会继续坚守在这里。只要有学生,学校就会好好办下去。”
和立新小学一样,老道口村附近的东沟村东沟小学、五一村五一庆恩小学等都出现了生源危机。
对此,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局局长王晓霞表示,为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部分学校将撤并,以此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离开立新小学时,记者给2名学生和4名老师在教室前拍了一张“全家福”。若干年后,这张珍贵的照片或许就是师生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