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记者随淘粪工体验艰辛——手舀肩挑粪便身上沾
2011-11-15 10:00:2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李赫 赵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5日讯 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每天披星戴月地上班,工作就是和粪便打交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大部分水冲厕所都采用了自动抽粪车,但在我市一些老城区的公厕,淘粪仍要依靠人工手舀肩挑。昨日凌晨,记者冒着严寒随淘粪工们走上街头,体验他们的艰辛和付出。

  手舀肩挑粪便身上沾

  张爱新是道外区城管局汽车一中队的清淘司机。每天天不亮,老张就驾驶着罐车,拉着4名淘粪工赶往管区的一座座旱厕。昨日4时30分,记者乘上他们的“粪车”来到新马路上的一处旱厕。到达现场,杨宝林和其他3名淘粪工拿着粪桶、扁担、大马勺下了车。

  此时气温零下3℃,记者随他们摸黑进了一个居民院。院内太窄,拉粪车进不去,工人们只能人工清淘,虽然天黑道路难辨,4人却轻车熟路。“老道外的棚户区多,旱厕也多,光我们管辖的就160多个,每座旱厕我们都能找对地方……”别看杨宝林今年57岁了,干起活来却麻利地像个小伙子,他和两位工友将舀出的粪一桶桶地挑到车前,车上的人负责把粪倒进车里。记者试着担了下装满粪的铁桶,大约有40公斤重,细数之下,这样一来一回,他们每人要担上50挑。“活儿是累了点,脏了点,但总要有人干啊。”老杨憨厚地说。

  记者看到,粪便不时沾在几名淘粪工身上,臭气难闻,但他们却不以为然。他们说,这就是他们的工作。

  累点没啥就怕遭白眼

  5时许,早起的居民开始出行,看到淘粪工,居民们纷纷掩鼻、避让。5时40分,淘出的最后一担粪便装上了车,4人也累得气喘吁吁了,每个人的帽子都冒着热气,嘴角边挂满了霜丝。

  “像这样的旱厕我们每天要淘5个,一个旱厕挑160多担,5个旱厕就是800余担,每个淘粪工平均每天要担2吨的粪便。其实我们累点没什么,就希望人们能多些理解……”张爱新告诉记者,很多人甚至家人都不理解淘粪工,他们辛辛苦苦为城市创造美好的环境,却常常遭受到居民的嘲讽和白眼。

  淘粪工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干,汽车一大队招人一直很难,肯坚持干的年龄最大的都已70多岁了。因为常年和粪便打交道,淘粪工的身上总有一股异味。就因这,张爱新女儿小的时候不让他抱;他去食杂店买盒烟、到居民家借点水,就因身上的味道,人家都不愿意让他进门;有时工作量大常常忙到中午才吃饭,他们去小饭店吃饭时总是自觉地坐在没人注意的角落,生怕被人闻到味道被赶跑……张爱新说,别人嫌弃自己身上的味道他们能理解,但对于每天遭遇的白眼,他们仍感到很委屈。为了不影响居民休息,他们每天三四点就开始工作了,但即使这样还要经受莫名其妙的白眼。早晨他们淘,人家嫌影响休息;上午淘,一些做买卖的嫌影响生意;下午淘,更是遭人白眼。谈起这些年受的委屈,张爱新和工友们显得挺无奈。

  不光淘粪便还得清垃圾

  “过去还是个宝儿,现在却没人要。”道外区城管局汽车一大队队长王福义告诉记者,以前淘出一车粪菜农们抢着要,每车能卖个三四十元,现如今就是白送给菜农也没人要,归其原因就是一方面化肥普及,另一方面主要是粪便的“质量”没有以前好了,以前淘一车粪都是粪便,现在不少都是垃圾。

  王福义说,一些老街道的排水设施落后老化,很多都已不能用了,居民就将泔水都倒进了旱厕,还有人将旱厕当成了垃圾场,连建筑垃圾也往里扔,夏天没法淘,只能等到冬天上冻,工人们下到旱厕里用工具一点点地刨。如今旱厕里,50%是泔水、30%是垃圾,剩下的才是粪便。这样的杂质粪便菜农们不肯要,也无法回收利用,只能运到郊区掩埋。

  记者素来很爱整洁,但和淘粪工一起淘粪忙碌的清晨,尽管身上沾了粪便,有了异味,但心里却很坦然。11时30分,在城市的喧嚣声中,淘粪工们结束了当天的工作。

责任编辑:王凌霞